趋势预测 – 庄闲棋牌官网官方版 -199IT //www.otias-ub.com 发现数据的价值-199IT Sun, 18 Dec 2022 13:20:48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4.2 Forrester 2023年预测峰会:十大中国市场趋势预测 //www.otias-ub.com/archives/1537979.html Wed, 21 Dec 2022 05:18:17 +0000 //www.otias-ub.com/?p=1537979 由 Forrester 主办的 2023年预测峰会以线上会议的形式顺利举办。围绕未来一年亚太区和中国值得关注的行业态势,6位行业内不同领域的分析师组成“最强大脑”,贡献了六场精彩的主旨演讲,共话2023年在错综复杂的市场动态下的发展之道。

过去两年动荡频发,行动敏锐、思维敏捷也因此成为必要能力。2023年,睿智的企业领导者将明确重点,趋利避害,视长期增长为第一要务。欧洲战争及随之而来的全球经济放缓都在倒逼亚太区企业寻找新的增长引擎和有的放矢的进行领导,以应对不确定性的增加。然而,大多数企业都很难在投资于转型和增长的同时从容拥抱环境可持续性、韧性和员工活性化。

2023年错综复杂的市场动态要求企业领导者即使在未知领域运营也要坚持长期战略愿景。专注于组织的使命与优势,坚决排除一切干扰的意志力,这些将成为确保2023年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Forrester 的预测报告分析了不同领域和行业的动态和趋势。这些洞察展示了 Forrester 对未来一年的大胆呼吁,帮助企业和技术领导者照亮前路,获得竞争优势,在未来的一年蓬勃发展。Forrester 对中国和亚太地区在2023年的主要预测包括:

1、40%的全球企业将会采用云原生优先战略。

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企业对数字化能力的要求越来越迫切。而近10年云技术和服务的发展,企业对于云的能力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对现有云的整合以及对未来云平台的规划进入全新阶段:云原生技术快速发展;以行业龙头领衔的行业云、运营商为主力的主权云蓄势待发;而面向混合多云的企业上云需求与云上应用情况越发复杂。Forrester 认为,企业将持续加速云原生平台与实践的采用,而基于开源的云原生生态系统将为平台驱动的领域创新提供动力。

2、10% 的头部企业将开始应用生成式 AI 技术。

Transformer 深度学习网络问世以来,大型预训练得到了快速的迭代和发展。目前多种生成类模型以及其工具都已上线,比如文字到图片的生成工具,TuringBot (图灵机器人-通过 AI 进行代码开发的软件)以及对话表现更出众的 ChatGPT。这一趋势充分展现了 Forrester 所定义的 AI 2.0 这一发展方向的趋势。虽然这些生成式工具的商业化阶段仍处于早期,注重创新探索的企业会开始着手尝试。以期望探索新的高效开发方式和差异化的客户体验。

3、10% 的自动化预算将从支持转型转为构建韧性。

不确定性将促使高管在投资方面采取防御姿态。对于自动化类型项目的投入,企业也将更加关注利用其支持韧性的构建。通过对卓越中心(CoE:Center of excellence)的改善以及流程智能应用的使用,企业将在企业级自动化项目建设方面更进一步。未来一年自动化产品供应商会出现更多合并,在数据驱动与界面驱动的自动化整合上,为企业提供更全面的解决方案。企业负责人应密切关注这一趋势,以及时调整自身 Automation Fabric 的工具最佳组合。

4、超过50%的首席风险官(CRO:Chief Risk Officer)将直接向 CEO 报告。

企业继续面临着复杂的内外部风险挑战,随着企业的风险优先级正在从合规性转向韧性,企业的高管和董事会正在期待首席风险官能够帮助企业识别新的商业机会,通过推动组织变革来提升企业应对内外部风险的韧性。同时,在这一变革的影响下,企业在风险管理以及信息安全投入也将向云安全、API  安全以及零信任等领域倾斜,用于应对随时随地办公安全需求以及不断出现的系统性信息安全隐患。

5、亚太区数字产业平台的采用率将提高30%。

在亚太区那些声称将平台使用视为企业最高优先级事项的业务与技术专业人士中,43%都采用了行业特定的云解决方案。亚太区的制造业、建筑业、公用事业和其他行业的企业贡献了全球工业增加值的45%。这些企业将通过数字产业平台引领行业云技术的采用,来创造与提供可持续的客户价值。

6、亚太区跨境商务将增长20%。

亚太地区的主要经济体,如中国、印度和东南亚国家,正在积极推广现代化支付网络。《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将进一步促进跨境商务的发展。此外,现代化跨境支付网络有望取代已实行有50年之久的 SWIFT 系统,尽管该系统目前仍是亚太地区的支付基础设施。

7、金融欺诈将愈演愈烈,金融机构需重塑风控体系。

历史经验表明经济下行将催生更多欺诈行为,后疫情时代全球已刮起金融犯罪的飓风。新加坡在疫情爆发后一年内网络诈骗增长163%,而 Forrester 预测由用户本人发起的支付欺诈将有两位数增长。金融机构作为守护用户财产的最后屏障,需拥抱人工智能、隐私计算和生物行为识别等新兴技术,重塑金融风控体系以应对更复杂多变的欺诈攻击。

8、B2C CMO 将为营销技术多付费20%。

营销技术人才的缺口;消费者数据隐私保护意识增强、相关法规的完善、以及第三方 cookie 受限带来的数据获取困难;营销技术厂商价格上涨等因素导致了想要达成同样的营销效果,在营销技术上需要做出更多的投入。大部分 B2C 企业增加的营销技术预算会放在对现有部署技术的扩大使用(例如增加用例)而不是用于购买新的技术,注重效率与投资回报。

9、CMO 将愈发关注客户体验相关指标。

CMO 对客户体验指标的关注度在逐年递增。我们预测将有三分之一的 CMO 将客户体验相关指标和趋势纳入日常指标看板中,这些指标主要与售后以及客户成功相关(比如:留存和复购以及活跃度等)。

10、“生态营销”或已成为代替“渠道营销”的新名词。

为了实现客户生命周期价值的最大化,很多 B2B 组织正在积极的组建、优化以及整合合作伙伴生态。这些企业不再仅仅聚焦于传统的上市路径和渠道。因此传统的渠道营销职能将逐渐被合作伙伴生态营销职能覆盖。

“随着中国市场在后疫情新常态下持续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全力平衡本地疫情变化、地区政治摩擦与全球经济放缓所带来的影响,我们将看到中国市场产业政策发展和安全并举,科技政策聚焦自立自强,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的合力。而各行各业也将进一步通过平台、实践与合作伙伴三位一体的全面赋能,不断构建和锤炼适应未来的技术战略,在系统化不确定性的大环境下砥砺坚韧,勇毅前行。”

—— Forrester 副总裁兼研究总监戴鲲 (Charlie Dai)

]]>
Meta:2021年广告创意趋势预测报告 //www.otias-ub.com/archives/1363977.html Wed, 22 Dec 2021 21:00:47 +0000 //www.otias-ub.com/?p=1363977 过去一年,从行动主义到肆虐全球的新冠疫情,全球文化潮流一再受到颠覆性的冲击,在此大背景下,营销创意的风向也在悄然发生改变。人们对于品牌在文化感知、亲和力和互动体验层面的表现提出了更高的诉求。对于这些诉求,营销者心领神会,对一些相当前卫的创意理念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2020 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同时也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点。鉴于此,Creative Shop 从 Facebook 平台中筛选出 100 个表现抢眼的广告创意,并以此为切入点对过去一年在文化浪潮冲击之下应运而生的重要创意趋势进行了深入解读。这些创意之所以能够入选取决于很多因素,其中最主要的还是对于业务成效的提升。

经过一番分析,我们总结出有望引领未来创意风向的五大理念。下文将简单介绍这些理念的内容,带您了解背后的文化潮流变革,同时还会分享一些优秀品牌的营销案例,并提供广告创意思路点拨。

PDF版本将分享到199IT知识星球,扫描下面二维码即可!

]]>
2019社交媒体趋势预测 //www.otias-ub.com/archives/844748.html Tue, 12 Mar 2019 08:12:54 +0000 //www.otias-ub.com/?p=844748 2018 年,世界三大社交媒体都发生了重大变革,不断产生的新算法和新功能,衍生出了全新的用户关系和营销模式。而随着 Twitter、Facebook 和 Instagram 等社交媒体越来越以一种积极的姿态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2019 年的社交媒体领域的新生事物只会越来越多。舆情监测公司 Meltwater 日前发布的《2019社交媒体预测报告》回顾了去年社交媒体领域内发生的重要变化,并对 2019 年的社交媒体进行了趋势预测。

2018 年三大社交媒体平台重大变革

2019年社交媒体趋势预测

新闻打假,轰轰烈烈

各国政府都对社交媒体平台上的虚假新闻虎视眈眈。如果解决不好,社交媒体将面临来自政府的更严厉的监管。此外,社交媒体自己也知道,虚假新闻导致的内容质量下滑,将会引起用户大量流失,这是对平台竞争力和未来发展的致命打击。所以,2019年各大社交媒体一定会重拳出击,针对虚假信息、不实宣传及其信源进行整治。

因此,对品牌主来说,2019年要做好迎接社交媒体轰轰烈烈“打假活动”的准备,仔细评估自己的宣传方式和广告内容,确保自己在社交媒体上的任何活动不会被贴上“假新闻”的标签。同时,营销人员也要密切关注因“打假”而发生的算法变化,即使跟随调整自己的社交媒体营销策略。

社交视频,蓄势待发

探索如何用好社交视频,是过去的几年里所有主流社交媒体一以贯之的主线。YouTube的巨大成功、Snapchat的风靡流行,还有发展得如火如荼的Netflix和亚马逊Prime视频流媒体业务,所有这一切都被主流社交媒体公司看在眼里,所以几年来不断为社交视频摇旗呐喊。

因此,2019年社交视频领域一定会出现很多有意思的创新。比如,不断推成出新的社交视频新功能,测试哪些功能会成功引起用户群体的追捧与热议。而随着用户观看社交视频的时间越来越多,一些热门社交频道就可以试行付费订阅等变现盈利方式。

对品牌主而言,如果你还没有在自己的社交媒体营销策略中单独列出“视频”这一项,那么不能再拖了。

KOL营销摇摇欲坠

2018年, KOL营销遭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抵制,许多人开始质疑社交媒体上大V、网红的真正价值。这种现象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这些所谓拥有高影响力的意见领袖群体,正集体陷入“欺诈”的泥潭中难以自拔。比如一些所谓的“大V”已经被扒出故意虚报自己的粉丝规模,而且粉丝当中还包括大量的僵尸粉,他们凭借虚假的粉丝量收取高额合作费用,其宣传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此外,现在社交媒体用户越来越注重保护个人隐私,这也意味着营销人员想要找到真正拥有影响力的KOL会越来越难。因此现在的KOL群体中,往往是那些擅长自我包装和自我推销的人更容易被看到,但这些人却并不见得就是帮助品牌触达和影响目标受众的最佳人选。

有几种方法可以帮助甄别这些KOL是否跟品牌真正契合:

1)制定出明确的指导方针,清晰界定想要与之合作的KOL类型和对方负责的工作,保证品牌能从合作中真正受益。

2)评估一位KOL的真实影响力时,不能仅凭对方一家之言,要依据可信的证据,比如,曾经合作过的品牌主的积极推荐。

3)求助一些专业的市场分析公司来评估这些意见领袖的真实影响力。

透明度和问责制:势在必行

社交媒体在社会发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引来了政府和公众的强力关注,品牌主使用这些媒体渠道的方式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日益严格的监督与审查。此外,伴随着近年来水涨船高的社交媒体广告支出,用户也开始关注个人与社交媒体之间的关系,开始探讨如何合理使用社交媒体、如何看待社交媒体提供的各类内容以及导致的各种问题。人们对提高社交媒体的透明度和建立行之有效的问责制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事实上这并不全是一件坏事,它有助于消除社交媒体领域中现存的许多有害做法,对塑造社交媒体在整个行业中的社会信任也大有裨益。

对品牌营销来说,在监管越来越严的大背景下,更要做好社交媒体营销相关的策略制定与流程记录,对所有营销预算的花费都了如指掌,保证自己的营销策略不会和企业的社会责任与伦理道德相冲突,并与自己所在行业制定的实践准则保持一致。特别要留意那些公众非常敏感的数据保护条例与隐私保护规则。

GIFs动图:燎原之火

品牌主们越来越意识到,通过GIF动图传播所蕴藏的巨大威力,并纷纷将其视为在社交媒体中进行营销宣传时的重点借力工具。

像Giphy这样的大型GIF平台已经开始频繁地参与商业合作,主要合作对象是媒体公司和消费品牌。比如,广受欢迎的英国电视节目《英国家庭烘焙大赛》(The Great British Bake Off)每集制作的GIF动图经常会在网上引发热议;意大利汽车制造商菲亚特(Fiat)则通过生动有趣的GIF动画大大提升了其社交媒体频道的趣味性。

同时,GIF动图不仅仅是B2C品牌的宠儿,一些B2B公司也在创造性地大量使用GIF动画,比如MailChimp。

2019社交媒体增长预测

全球社交媒体用户人数

目前还没有迹象表明,社交媒体的用户数量增长已经趋于平稳。事实上,随着智能手机全球范围内的普及,以及各大社交媒体在发展中国家不断攻城拔寨,全球社交媒体用户人数将继续保持增长势头。2018年11月eMarketer预测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社交媒体用户人数将达到28.9亿人次。

(2018 年—2022年全球社交媒体用户人数预测)

三大社交平台增长预测

根据2018年11月eMarketer的预测数据,Facebook和Instagram的全球用户数量将会迎来小幅增长,而Twitter的人数增长则相对温和。其中,2019年Facebook全球用户人数将大举突破15亿人次,朝向20亿用户人次大关迈进。并且eMarketer还预测,其他社交媒体无法和上述三巨头相抗衡,并且如果没有出现爆发式增长,它们也不太可能实现和三巨头类似的增长水平。

(2017年—2022年社交媒体三大平台用户增长预测)

美国社交媒体广告支出预测

广告主争先恐后地涌入社交媒体领域,同时近年来品牌主纷纷转投付费社交营销的怀抱,以保证自己的营销内容足够吸引眼球。这些新动向都为社交媒体带来了巨量广告收入。因此,eMarketer预测,体量已经很庞大的社交媒体广告市场,在未来几年里仍会保持两位数左右的增长。预计2019年美国社交媒体广告支出增幅将达19.4%,整个市场规模可达321.8亿美元。

(2016-2020年美国社交媒体广告支出预测)

美国社交媒体广告收入份额预测

根据eMarketer提供的数据,Facebook完全主导了整个美国社交媒体广告市场,2017年Facebook的广告收入突破了150亿美元,2018年突破了200亿美元,预计2019年将突破250亿美元。

(2017年—2020年美国社交媒体广告收入市场份额预测)

此外,作为Facebook的子公司,Instagram的广告收入也遥遥领先于其他社交媒体,在美国社交媒体广告市场中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根据eMarketer的预测,这一市场格局短时间内很难被打破。和Facebook系平台相比,其他社交媒体的广告收入都显得十分寒酸,即便到2020年,eMarketer预测它们也很难突破广告收入5亿美元大关。

结语

如今,每天不断酝酿发酵热门事件和话题的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交媒体平台的发展趋势和变化走向,也必将成为品牌和公司营销的重要参考。负责社交媒体运营推广的营销人员,更要时刻保持警觉,迎接变化带来的种种挑战。

来自:德外5号

]]>
2017年值得关注数据中心趋势预测 //www.otias-ub.com/archives/558129.html Sun, 15 Jan 2017 13:13:50 +0000 //www.otias-ub.com/?p=558129 2017年,在云服务和数据中心业界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在本文中,我们专程就该话题采访了业内专家Lars Strong、Ian Seaton、Bruce Taylor和Vince Renaud,如下是这些专家们的预测观点:

虽然当前数据中心的PUE值已然获得了很好的改善,但其实在这方面仍然有相当大的可改进空间。好消息是,数据中心行业为提高效率所做的努力正在持续,这对于企业自身和环境都是有好处的。几年前,企业数据中心都试图遵循谷歌、微软、雅虎、Facebook等冷却效率创新者的领先优势。虽然我们已经看到一些设计概念已经渗透到了规模较小的企业组织,但对于小型企业组织而言,想要实现非常低的PUE值的设计还是相当困难的。

大型托管和云服务基础设施的市场份额的不断增长对数据中心行业的能源消耗产生了积极影响。托管服务和云服务所具备的竞争的本质属性要求数据的构建必须使用高效的冷却基础设施。随着IT工作负载从较小的低效设施迁移到云服务,他们通常能够得到更高效的基础设施的支持。

我所看到的一大趋势是:大型企业组织将继续经营他们自己的数据中心,以尽可能采取相应措施减少其数据中心站点的PUE值。虽然关于提高效率和降低运营成本的举措方面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新的趋势则是关于这些举措将如何变得更为全面和详细,以及如何在整个企业层面建立这些举措,并实现跨所有数据中心站点的统一授权。从历史上看,无论是对相应问题的评估,以及方法的改善均已经留给了个别的数据中心站点。改善气流管理(AFM)从根本上是提高效率、降低PUE和运营成本。为评估和AFM补救建立企业范围内的方法,标准化批准的解决方案的结果,加快改进的步伐,因为一名数据中心站点的管理人员所学到的经验对其他站点的数据中心管理者而言是更有价值的。

– Lars Strong

在2017年,我们预计将看到全美国的企业和公共服务部门机构由于其数据中心的低效冷却而花费大约17.5亿美元在不必要的能源浪费方面。而这种浪费实际上应该比刚刚过去的2016年略有减少。估计基于1.7的平均PUE值,从而影响到使得较新的数据中心的PUE值通常都在1.5 - 1.6的范围内,而较之三年前的整体平均水平则为1.89;通过借助良好的气流管理和精确的温度管理所实现的更易于实现的1.3的PUE值相比,没有任何免费冷却的益处。因此,这种浪费估计是保守的,因为实际能够节省的资金会由于未开发的免费冷却机会而更高。边缘数据中心基本上是一个内容分发网络(CDN)的同义词,但是行业评论者已经将该术语演进为包括用于物联网(IoT)的移动边缘中心和缓存枢纽。因此,我们将看到这些规模较小的分布式数据中心的日益激增,以抵消在大型云大数据中心整合的趋势。当然,这两种趋势都将有助于企业数据中心在整体数据中心市场中的持续减少。我认为我们也有望能够看到更多的内容提供商凭借着他们自己所具备的能够更好地控制成本,简化对他们的客户的性能的质量控制管理的属性而进入边缘数据中心空间。

在过去的2016年,我们看到一些大型的著名企业纷纷开始进军开放计算和开放式机架领域,而在2017年将有更多的加入者。虽然开放计算项目在当今的数据中心领域所占的份额仍然不到10%,但这一比例将继续攀升至临界值,特别是由于一些业界的代表性大型企业在这方面均打造了雄心勃勃的建设计划。

由内容提供商以及开放计算空间所推动的持续的整合到超大型云数据中心、转变为边缘数据中心的增长的趋势将会导致一些供应商进入这一竞争环境领域。最大的变化将是,即使市场在增长,但客户的数量实际上将萎缩。 巨大整合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小型边缘数据中心的增长也将有助于减少客户,因为我们有望可以看到一个从独立的本地托管空间配置要么转变为搭配边缘专家,这些专家将复制他们的设计到二三线市场;要么是内容提供商将在全国各地的以前服务不足的市场上部署自己的精简设计的趋势。一方面,开放计算项目将朝向商品化的机架,冷却和配电产品方向发展,降低了成本和供应商的利润…并减少某些渠道提供的可用市场。相反,我们可以期望大型数据中心和内容提供商边缘数据中心寻找与他们合作的设计合作伙伴,为他们的空间建立竞争优势。这两个相反的力量最终将导致服务于数据中心市场的行业细分出现一些波动,而我们可能会从2017年开始看到。

5G的普及仍然还需几年的时间,但我们可以期待开始听到一些beta版的测试系统和眼光独到的观察能够揭示行业领军如何尝试进行自己的市场定位。今年应该出台大部分透明的规划,以确保网络准备就绪,从塔到PoP。5G将推动移动应用程序的下一次大爆炸,需要相应增加数据中心处理和存储容量。预计业界将展开空间和人才的争夺。

当你认为我们终于讨论完了推动数据中心增长的因素,甚至包括了风靡一时的Pokemon Go手游时。我们又看到了在去年圣诞节期间新兴的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游戏的广告风潮。这些新的应用程序可能不会颠覆数据中心领域的游戏规则,但它们仍将帮助数据中心运营商保持其运营空间的充实而忙碌。

预计在数据中心业界将会有一些规模较小的企业被大型企业收购的案例,包括DCIM提供商。尽管一些预测者已经不再支持DCIM市场会呈现长期性的增长,但是由于更多元素被更完全地集成,所以DCIM仍然具有战略重要性。

最后,我们是否将会看到容器集装箱/模块化数据中心的转折点呢?

1、超云的整合

2、边缘、物联网

– Ian Seaton

数据的大幅增长,以及各种数字化智能设备的增长将推动全球数据中心的增长。以下是当前的趋势和对于由此产生的数据的未来的预测,我们将在未来一年看到的增长:

· 新的数据中心建设持续快速增加,但是,由企业所拥有和运营的数据中心的数量将越来越少。更多的企业组织将选择采用多租户租赁、托管和混合云托管的模式。

· 主要的云平台和服务提供商将继续发挥推动作用。

· 混合云将是大多数企业组织采用云服务的首选途径。

· 电信企业将成为云网络交换服务的主要参与者。

· 网络边缘将继续通过更小的数据中心足迹带动二级市场的增长。

· 模块化微边缘网络数据中心将越来越多地部署,以便能够在任何地方快速提供超大规模的网络容量。驱动因素包括物联网,内容交付等。

· 碳减排战略——包括运营效率和电力采购方面都将继续受到超大规模的领导。

· 随着分析、优化和自动化的持续增长,工业物联网的监控和控制将继续增长。然而,数据中心的工业物联网将受到由此所带来的安全风险的审查。

· 始于超大规模的领域的朝着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方向发展的趋势将会加快。

· IT:OT之间的鸿沟成为数据中心行业的祸根已经有10多年了,其将被智能预测分析(特别是电力和冷却基础设施)的需求而关闭。需要构建管理系统以满足DCIM / DCSO,进而满足ITSM。

· 开源将不断地挑战任何和所有专有的IP,包括硬件和软件以及数字基础设施领域,并将日益商品化,且作为公用服务提供。白盒是所有IT的未来状态。

– Bruce Taylor

过去的2016年已经成为了过渡性的一年。这种转变过渡采取了更好的基础设施系统结合升级的控制和监测的形式。许多数据中心业主和运营商已经合理地开始转向更多以供应商为中心的维护。无论是发动机发电机、UPS、中央机械设备还是计算机房冷却,业主们都交由设备制造商的维修技术人员进行维护。这种维护通过主要是通过制造商的维护合同来实现,或在某些情况下第三方提供商的维护合同来实现。对数据中心基础设施资产的完全信任和访问由供应商处置。不幸的是,这也相应的带来了一些其他方面的新兴趋势:

1、数据中心业主们越来越不熟悉其设施基础设施的真正操作顺序了。相反,他们需要依靠复杂的控制序列和供应商来建立和维护他们的系统。在控制系统发生故障或遭遇问题期间,没有人理解应该发生什么或需要发生什么以提供连续的操作。因此,不可恢复的中断的机会在增加。

2、现代基础设施组件和系统是高度基于计算机的。需要技术人员将他们的计算机插入系统以实施诊断和正确的维护。这引入了一个未知的笔记本电脑连接到所有者的基础设施。已知和未知的病毒可以传递给基础架构组件,如果连接到更大的操作系统,则可能会在整个企业中引发更大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看到数据中心业主将更加熟练地在其数据中心基础设施中进行病毒控制。也许会提供他们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安装适当的软件,让技术人员执行维护和故障排除。在您的数据中心信任别人的IT只是自找麻烦。曾经就发生过几宗因代码而导致数据中心陷入运营瘫痪的例子。想想曾经的Stuxnet(震网)病毒吧!

由于对您数据中心的操作顺序缺乏了解,我们看到数据中心业主将会把自己的技术人员派遣送到制造商接受培训,以便充分了解相应的操作顺序。制定完整的标准操作程序(SOP),紧急响应程序(ERP)和流程方法(MOP)对于充分了解基础设施是至关重要的。

]]>
2016年ICT产业趋势预测 //www.otias-ub.com/archives/432549.html Thu, 21 Jan 2016 17:29:04 +0000 //www.otias-ub.com/?p=432549 2015年,ICT产业热闹非常,精彩纷呈。除了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的进一步普及,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革命也席卷全球,而可穿戴设备、3D打印、人工智能等更多指向未来的技术更是大步向我们走来。可以说,ICT产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改变着这个社会。那么,在已经到来的2016年,ICT产业又将涌现哪些创新,呈现哪些精彩?我们不妨看一看,猜一猜……

1 “互联网+”的法制与监管将逐步完善

2015年“互联网+”在改变传统产业的同时,也遭遇着传统产业、传统商业模式的抵触,比如“互联网+出租车行业”、“互联网+金融行业”,滴滴打车模式、互联网金融模式在带来行业新的活力的同时也面临法制化管理欠缺的状态,导致每个城市管理态度相差很大,传统产业模式下的经营者和互联网模式下的经营者出现了利益博弈、社会冲突;2015年伪互联网金融P2P平台屡现跑路事件,导致行业管理混乱,这些都需要健全的法制来改善,需要法律、社会机制来调节。

3362046572192189735

2 分享经济风险投资额增大,互联网生态圈加速淘汰

分享经济本身不是什么新概念,“互联网精神”即开放、平等、协作、分享。正因为移动网络建设从2G、3G到4G,移动带宽逐步提高才催生更多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如果没有移动通信网络的技术革新,这些移动互联网新业态是根本不可想象的。笔者认为,个人分享经济是六大信息化方向中个人信息化应用的一种,类似“58同城”、“滴滴打车”等企业属于大型风险投资范畴,普通中小型信息化企业缺乏行业发展机会。同时,移动互联网生态圈也面临更残酷的优胜劣汰,小型的市场细分和比较单一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将逐步被淘汰,而只有信息可靠、质量好、附加功能越来越多、业务模式多样化的移动互联网产品才能生存下来。

3 智慧化向信息化回归

后工业化时代,社会发展轨迹应该是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智慧化这样的渐进进程,虽然具体行业、具体领域的需求和技术基础会存在超前现象,但整个社会是这样的路径。

物联网是智能化社会的基础设施,就像程控交换机之于数字化时代,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智慧化是总体趋势,因此过于提前布局则不利于产业整体有序推进反而会引起产能过剩,就像2010年前集中上马太阳能项目。信息化时代仍处于发展中期,以智能传感、机器学习和简单决策为代表的智能化时代是信息化时代的大数据基础设施、云计算设施建设完成之后才能有决策分析数据来支撑物联网的这些智能化功能。虽然中国自2001年起就布局物联网,但是物联网产业的成长期还没有到来,预计最早在2020年前后。政府出台各类指导意见大力发展各种新型业态、新型商业模式、新型工具也是为了新常态下培育经济增长点。企业应有自己对市场的独立判断。但是需要重视的是在具体行业,确实已经发展到了接近智能化的水平,但还远远未到“智慧”的水平。在智能化水平已经接近成长期的行业做智能化的事情,尚在信息化成长期的行业则需做好信息化的布局。

4 工业互联网发展方兴未艾

当前,我国在工业领域正处在信息化中后期,因此应集中精力做工业互联网(信息化),并储备工业智能化技术(智能化)。工业互联网被认为是第三次工业浪潮的标志。2012年,作为美国制造业龙头的GE公司率先提出了“工业互联网”概念,依靠机器以及设备间的互联互通和分析软件,改变以前以单体智能设备为主的模式,通过高性能设备、低成本传感器、互联网、大数据收集与分析技术等的组合,大幅提高现有产业的效率并创造新产业。面向的是工业服务业企业、车间信息化系统集成企业。

工业互联网是工业发展的必经阶段,其核心目标是提高制造业水平,解决的是信息化问题,并为未来的工业智能化奠定基础。但是不得不重视互联网经济与制造业的同步发展问题,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水平还不足以满足工业发展的高阶水平,在尚未到3D打印式的、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客户定制时代”时,互联网经济就这么跟着欧美发达国家的步伐顺应着中国通信业基础设施大发展而来了,互联网经济短期内(10年)对中国制造业是有一定冲击的。

第一,总体社会需求没有变化,而商品单价在网络比价中降低了,因此只是节省了消费者的时间成本,迫使企业降低质量压缩成本;第二,互联网经济冲击下带来的消费行为变化与制造业未能适应消费行为变化会引发矛盾;第三,国内制造业品牌还不足以抗衡国际、外资品牌的时候,大部分消费者对比质量和功能后选择外国品牌,导致中国制造业发展速度失衡,只能靠一点发力,那就是大型装备制造:高铁、飞机、轮船、核能、电力。因为这些既能带动传统产业提升,又能创造外汇,最主要的是它们都不能在“网上消费”。同时,在房地产经济已不能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前提下,就只能靠这些高科技装备制造来打开局面。但最为重要的是从国家到政府、企业再到个人应真正重视工业产品品牌建设,把所有产品都做到极致,以生产劣质产品为耻,从学校教育到企业研发真正培养创新企业的能力(最新发布的世界百强创新机构美日占了75%,中国大陆基本没有),而不是做产品,急功近利图一时之利。

5 手机物联网将附加更多功能

在2010年智能手机开始逐渐普及的时候,笔者就预测手机物联网是趋势,二维码将普及,如今生活中二维码已无处不在;未来手机终端将承担更多的物联网功能。笔者认为,“手机物联网”仍是大势所趋,其应用除了二维码、GPS、移动支付,未来会有更多接口与应用,比如家庭远程医疗、视频监控、远程看护,甚至初级的机器人,这些更高带宽需求的应用将在4.5G~5G时代逐步变成现实。事实上,在信息通信行业,不是“阳光总在风雨后”而是“需求总在建设后”。

6 电信运营商互联网业务收入增速放缓

2015年电信运营商互联网业务收入持续增长,但是这种高增长是基于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增长、传统消费空间减少以及消费者对手机消费心理预期的变化,例如,过去消费者每月ARPU为70元,4G网络普及之后,移动互联网业务丰富多彩,消费者愿意接受流量消费的增长,但如果出现大幅增长,如ARPU到140元,老百姓就很难为之长期埋单。可以看到,在4G普及之前,运营商的互联网业务收入仍为抛物线式增长,对于电信运营商而言,长久之计并不是流量经营,而是跨界经营。就算移动互联网应用足够精彩,但是如果消费者总是感觉在克制消费,那么就意味着是时候改变商业模式了。

7 速降费促使CDN需求增加

与之前预料的一样,提速降费必然促使相关政府决策部门引导行业投资重点向CDN、IDC实装率转移,数据中心圈地运动渐进尾声,CDN业务将是IDC的一个重要方向,同时,传统通信机房的发展方向未来也是IDC化,服务器的响应速度和全路由的瓶颈决定了客户访问网站、发出应用请求的带宽响应速度。如果仅仅是电信运营商单方面提升本地网速度或骨干网速度,而互联网企业没有部署更多的CDN节点,则网络访问速度依旧会很慢,因此,这是全路程的提速问题。

8 互联网企业在网络设施上的话语权会逐渐增加

互联网企业“BAT”三家的市值节节攀升,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其投资网络建设,而电信运营商传统“烟囱式”网络架构已经积重难返,SDN发展已经十分迫切,如果说在业务端电信运营商输给互联网企业,那么在网络架构这个最基本的饭碗上再输给BAT,那么电信运营商就只剩下传统业务分类法下的营业牌照了。

9 SDN/NFV等将促进网络网格化、扁平化

SDN/NFV是网络架构的第四次变革,SDN正在走向成熟期,不过当前电信运营商貌似还执着于流量经营和沉醉于暂时的互联网流量收入的高增长。焦点都放在了业务前端,比如零散利润微薄的政企业务、存量客户维系、4G客户推广、通信套餐设计等,没有来自外部的改变通信网络的事实压力。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业务端和网络端将出现来自互联网的竞争压力,互联网企业已不满足于业务的增长,他们在寻求网络独立能力,这种过程是渐进式的、“温水煮青蛙”的过程。

10 通信机房功能逐渐向数据中心机房迁移

随着网络IP趋势深入、SDN的推进,通信机房原来烟囱式的网元结构、成排的传统交换机机柜等将向服务器方向转变,现在很多传统通信机房(例如传输机房OTN机柜)等应用已经出现了设备功耗较大带来的热岛问题,2000年后电信运营商普遍实施了三线分离,去除架空地板。从目前来看,架空地板又要回到机房,传统通信机房的建设模式将参照数据中心的建设标准去实施,或者干脆将功能迁移到数据中心。将有更多的通信机房空余出来,电信运营商应利用机会盘活这部分固定资产。

]]>
2016年中国零售业趋势预测 //www.otias-ub.com/archives/404178.html Wed, 11 Nov 2015 14:33:28 +0000 //www.otias-ub.com/?p=404178 96_eb80fb089772182

商业的发展仿佛突然就变得深不可测、面目全非,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如我在两年前的《2014年中国零售业发展20大预测》一文中所言:时移世易。市场环境已被多重因素颠覆,行业正在发生重大而深远的变革(这一变革显然将深度持续多年)。无论是品牌塑造,还是竞争环境,无论是消费者购物习惯的选择,或者经济环境的变化,连锁零售企业若是固守传统思路,就会面临当初以自身模式彻底淘汰柜台式销售一样的结局。

自2009年来,每年对行业发展的回顾与下一年度的预测,不能说完全准确,但基本脉络和轨迹都没有脱离预测判断的走向,从不少企业家和读者的反馈中也能感受到,这些年度预测与分析确实对行业发展和一些企业的转型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但自从2014年底开始,中国社会和商业的发展就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很难再用传统的商业发展观念来对未来的行业发展做出像以前一样较为精准的判断。

因此,对于要不要继续对来年的连锁零售业发展做出预测就变得非常纠结。商业的融合速度快得让人无法想象。或许,这是我(当然也包括《中国连锁》杂志和《超市周刊》)对传统连锁商业最后一次做年度预测。未来,这样的预测必须要有更前瞻的视野、更高度的视角,且必须放大到一个更大的空间去才会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否则,只围着我们自己的这个圈子打转,大家很可能就一直陷入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迷茫。

让我们通过从2015年零售业的发展来梳理和总结,来看看2016年连锁零售业又将会发生哪些变迁?

行业增长趋缓将持续

经济下滑、电商冲击、来客减少、客单降低……很眼熟是吧?没错,市场环境一如往昔,没有任何好转的迹象,实体零售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2015年9月份,全国50家重点大型零售企业零售额同比下降1.1%,是2015年以来最低月度增速——其实,增速的回落是每个月的常态,且已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了。1~9月,全国50家重点大型零售企业的销售业绩累计同比增长仅为0.7%。如果让我们再把基数放大100倍,根据商务部的统计,2015年9月份5000家重点零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仅为4.6%。而在零售业上市公司中,预报净利润第三季度下滑的企业已经达到14家。

实际上,从上半年的业绩中就可看出端倪。根据联商网统计的101家零售企业上半年的业绩显示,有42家企业的销售业绩出现负增长,同样有42家企业的净利率同比下滑,新华都、美邦等企业的净利润跌幅甚至超过150%。这些数据和现象充分表明,行业的增长仍将进一步减速,未来的情况仍旧不容乐观。

这是因为,行业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后,也和中国经济一样进入了“新常态”,即一个高增长时代或是周期已然结束,下一个高增长周期什么时候到来尚不知道,但至少不会是2~3年内的事情。

同时,中国政府希望通过改革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增速下降是既定程序,经济环境在近一两年不会有明显好转,而产业必然会因此遭遇阵痛。根据IMF的预测,中国今年经济增速或为6.8%,明年为6.3%。实体经济本身增长乏力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改观,制造业和其他实业产业感受的寒意可能只会更浓,这些都会传导到终端零售业。

此外,购物渠道和方式的多样化,以及一味贴钱的O2O,的确会夺走实体零售商不小的消费群体。更重要的还有一点:很多零售企业仍然固守着过往的盈利模式不放,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面前,根本无力应对业绩下滑的困局,只能眼睁睁看着生意流向他处。

在行业变革没有找到有效模式之前,行业增长的趋缓是不可避免的。

业绩两极分化更明显

没有不好的产业,只有做不好的企业。行业的增长并不意味着所有企业都进入寒冬。当然,这也要分业态来看,比如传统百货业态的日子显然不可能好过。从2015年上半年的营收来看,大部分百货企业销售和利润都在双双下滑,如新世界百货的利润同比下降了86.6%,基本上已经徘徊在亏损的边缘了。就算是大悦城这样的购物中心,2015年上半年的利润也同比下滑了55%,净利只有区区596万元。不过一片黯淡中也不乏亮点,金鹰商贸2015年上半年的净利就增长了21.3%,达到5.86亿元。但遗憾的是,其销售增长只有2.6%。这表明,无论是百货店还是购物中心,无论是继续增长的还是下滑的,经营都已经变得更为艰难。

相比之下,超市业态的抗跌能力普遍要好,从大润发、永辉、武汉中百、步步高等上市零售企业来看,销售业绩大部分都有所增长,但增长也极为有限,只有华润万家、永辉、步步高等少数企业有两位数以上增长。

不难判断,实体零售企业业绩的两极分化现象将会更加明显。因为,大锅饭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过去搭乘着行业行情一片大好便车的一些经营和创新能力欠缺的企业,注定将会被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所淘汰,这很无情,但这不是坏事——大浪淘沙,惟有真金才不怕火炼。比如,一些专注于创新模式的零售企业却仍然逆市而上,如安徽的乐城仍然有近50%的同比增长。优秀的区域零售企业也不断涌现,河南金好来、甘肃新乐、河南绿城超市、福建冠超市、重庆凤梧超市等一批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足于自身优势,从零售技术的提升中寻找不对称优势,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传统商业运作规则不再

几年前,当风头正劲的连锁经营模式被电商和O2O直接冲击成了传统模式时,很少有人料到,打破的竟然是整个商业的生态系统。

从阿里在2015年成为银泰的第一大股东(约持有银泰商业7.12亿股,占股32.8%),阿里CEO张勇接任银泰董事会主席,到8月份阿里又以283亿元拿下苏宁近20%的股权,而另一家电商巨头京东也在8月用43.1亿元控股永辉10%,并拥有提名永辉两名董事的权利。这些大电商与大实体零售商之间的勾搭,给实体零售商带来的绝对不是线下渠道的价值再现这样的利好,而是传统的商业运作规则在被粉碎。

传统零售企业辛辛苦苦几十年打下的江山,在阿里和京东这样的互联网企业面前,竟然不值一提。虽然说马云和刘强东都会出席与这些企业的合作发布会,发表双方合作多么重要之类的观点,但这只能是然并卵,因为对于阿里和京东来说,这只是他们用资本拿下的众多试验的小白鼠中的一只而已,远远达不到他们的战略核心。但是,对于实体零售企业来说,就是这么一下子,已经快把家底儿给亮完了。

对于连锁零售企业来说,2016年,除了要在创新经营上下功夫,还需要思考,在这样被颠覆的商业生态下,我们以往那种靠一家一家门店去啃市场的方式,在有钱任性的产业资本面前,需要做出怎样的改变?

电商挟资本以令零售诸侯

实体零售企业除了要敞开怀抱拥抱电商,也需要对这些土豪的电商资本保持必要的警惕和关注。不夸张地说,阿里或京东这样的电商企业,在向线下渠道的渗透过程中,自己做显然不会是最佳选择。因为做线上是他们的强项,而线下确实没有这么容易,但他们的优势是可以不计成本,在用资本砸死实体零售企业——你要想活下去,得要钱吧?要做线上线下结合,得要大数据要用户要流量尤其是要钱吧?要想转型,要钱吧?那好,我有钱,我买了你吧。

就如上一条预测中的现象,苏宁和永辉,一个是家电连锁行业的代表,一个是内资超市企业的典范,但无一例外都难以抵抗电商资本的诱惑,或者说的更直白一点,不只是诱惑,很可能还是无奈地接受。悲观一点说,大的连锁零售企业正在成为互联网企业的附庸。而只要电商有这样的意图,2016年这一现象还将上演,从某种程度上说,电商已经完全具备了挟资本以令大的零售诸侯的能力。试想一下,银泰也好,苏宁也好,还是永辉也罢,以前还和这些电商在抗争,但现在,阿里和京东说句话,他们能不细细掂量掂量吗?

而所谓的渠道价值重估还引起实体零售业一片欢呼,这真是无知者无畏,确实,对实体零售企业来说,上百亿的融资不小,但对于阿里这样量级的企业来说,算多大点事儿呢?更何况,他们不过把买到的线下渠道当成实验的小白鼠,实验成功就继续发展,实验不成功,也无非就是一次或几次试错罢了。拿苏宁来说,张近东自己也说,和阿里的合作是苏宁最大的一次开放股权,这对苏宁的未来意味着什么,是他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其实,真的还需要深入思考吗?未来摆在他面前的无非是两条路:卖或是不卖。但问题是,如果再碰上合适的时机,马云会给他在两者间随心所欲选择的权利吗?

所以,看透了电商对实体零售步步侵蚀的本质后,大家还觉得自己的线下渠道很牛B吗?

环境裂变倒逼业态创新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2015年9月,几年来一向以唱衰实体店为己任的阿里巴巴似乎在这条道路上突然来了个大调头,旗下的阿里研究院抛出一个实体零售下滑是伪命题的观点,让人不禁错愕:买了银泰和苏宁后,连“性取向”也马上就变了?

马云也的确说过实体店永远不会消亡的话,但这不过是一句正确的废话。互联网企业本身不创造商品和服务,更多是提升了商品和服务的效率,没有了实体店为依托,这些根本无法落地。然而,这给不了具体到某一家企业某一个实体店任何保障。

因为,不仅不是每一家实体店都能活下去的问题,而是大部分实体店都将在未来出局。环境已经发生裂变,实体零售企业一直在高喊创新,但在躺着数钱的时候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大多是雷声大雨点小,现在则是被倒逼着进行业态创新,已无退路可走,而这一趋势在2016年将更加凸显。所以,或许我们会看到线下企业在O2O方面诞生区别于现有由互联网企业主导的全的模式、遍地开花的小业态、主题式和体验式购物中心的重新定位与布局等等,新一轮实体零售的创新潮正蓄势待发——虽然几年来对零售企业常有恨铁不成钢之感,但也不要小瞧了当企业在面对不生就死的选择题面前,所能激发出的潜力。

当年,沃尔玛是折扣店的开创者,家乐福是一站购齐的导演者,麦德龙是仓储卖场的推进者,7-11是便利店的先行者。当市场出现重大转变时,新业态、新模式、新探索将有助于获得成长机遇。无一例外,惟有走在行业变革的前沿,才有成为领军者的机会。

小而美业态为转型方向

230多平米的一家以生鲜为主的门店,日销售竟然平均在4万元,且仍呈上升趋势——没错,这仍是一直以创新著称的安徽乐城超市旗下的新业态“生鲜传奇”在2015年给业态带来的震撼。正如我在《2015年中国零售业发展预测》一文中指出的,大而全的优势正被小而美的精致所赶超。2016年,小而美的业态将成为转型的热门方向,这一点,从《中国连锁》于9月在合肥成功举办的“中国零售业态小型化经营趋势研讨会”受到的热捧程度就可见一斑。

一些优秀的零售商超企业早已走在转型的路上,迅速变成“路边的专业店”,烘焙店、零食店、水果店、化妆品店、母婴店……极致的品类管理、小巧的面积、精致的装修,把某一品类看懂吃透,用专业化、精细化、差异化和便捷性更好地迎合了新的消费需求。同时,开店成本降低、开店速度提升,产品毛利提升,小业态专业店将成为大卖场的品类杀手,给大卖场的细分品类造成极大威胁。

渠道为王已经摒弃了大店,谁能想到,那些拥有几百家大卖场的企业,当年何等风光。但风水轮流转,当业态遭遇生命周期、市场形势急转直下时,这些企业当时拥有的优势,或许朝夕之间就成为了其最大的包袱。而小而多、品类少而精的小业态,能够再次展现渠道的价值,成为零售业价值重估的最大资本。果品小业态的代表之一百果园在2015年9月获得天图资本等领投的4亿A轮融资就是最好的证明。

小业态将成为未来三四线市场的主战业态。这将是未来商超企业转型的突破方向。大卖场的逐步边缘化早已是趋势。小而精的业态能迅速在三四线城市里遍地开花,既能迅速覆盖城区主要网点,又能真正满足社区的品类精准需求,这将是未来真正的社区商业。同时,三四线市场是所有市场的神经末梢,也是所有电商的最后一公里。小业态无论是线下线下结合,还是解决最后一公里,都是必不可少也是最方便快捷、成本最低的渠道之一。

但遗憾的是,一些企业目前还沉迷在大店的风光之中,全然不觉威胁的来临和商业模式的变革速度是如此之快。尤其是一些中小连锁企业,对急剧变化的行业趋势并不重视,真是应该给他们一记当头棒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传统商圈概念完全颠覆

如果你还死板地遵循以门店所在地点为中心,沿着一定的方向和距离扩展、想着辐射多少周边多少公里范围内的传统商圈原则,或许你最终得到是门店为什么没有像当初预想的那样,来店的顾客数为何变少,客单价为何无法提升,辐射的范围为何越来越小甚至无法判断究竟能覆盖多大区域?

传统商圈概念将被完全颠覆。零售企业需要对此保持清醒的认识。以往很多成功的经验和方式,现在运用在门店的营运上,往往不再那么奏效,就是因为过往的体系已经被打破,传统思维、观念、营销包括商圈等,都在时刻升级和变化。你会看到消费者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和速度都比过去要更强更快,消费习惯的改变也非常迅速,而门店服务的方式也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

举一个例子,很多实体店(如餐饮、休闲食品、烘焙、便利店等)大部分时间门可罗雀,我们根据传统的生意模式去调查统计并进行分析时,往往会得出根本无法正常维持运营的结论。但事实果真如此吗?真相是,他们可能从来就没有依靠过进店客流的销售来实现盈利,而是靠与O2O结合,通过外卖等其他方式就解决了生存问题——当然,这可能导致实体店过于依赖其他平台产生的业绩而最终被第三方掌控,但对于有一定规模的实体零售企业而言,你这种担心本就是杞人忧天。因为我的目的,是希望实体零售企业不要再被传统的观念所束缚,被过时的概念所误导,且陷在其中还全然不知,错失拥抱新发展的良机。

所以,零售企业们,你们真的应该像生鲜传奇那样,重新进行门店定位、定品、定数、定品,定架(货架)、定价,未来实体店的成功,就是取决于你有多贴近消费者,你有多吸引消费者,你有多了解消费者。除此,别无其他。企业的经营都已经没有边界,传统商圈的概念也将会慢慢终结,退出历史舞台。很多人说是电子商务突破了传统的商圈概念。事实上,这并非完全是电商的功劳,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电商这种模式,也会有其他的模式来替代传统商圈的概念。比如,当初沃尔玛、家乐福这样的外资零售巨头在进入中国市场时号称的5公里、3公里死亡圈,一度让内资零售企业惶然不已,但如今这种现象还有存在的可能吗?

商者无域的时代真的到来了!请所有的零售企业好好思考这句话蕴含的旧与新的内涵,你们一定会有所感悟!

商业物业租金有望下降

现在一说起实体零售,似乎除了挑战还是挑战,除了困境还是困境。但是,事物都有两面,好消息可能也就要出现了:2016年,涨了多年的商业物业租金有望迎来下降。这对于租金成本一直在攀升的零售企业来说,应该算是一个利好吧?

一位名叫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的网友在2015年写的一篇《大批关店潮开始了,不要以为与你无关》的文章很有道理:细心的你会发现,走在大街小巷里,很多门面房是空的。以前,空的店什么时候都有,不过没有现在多,而且是很多。有些繁华区域甚至整条街全关掉了。再细心地观察,你会发现,这些店上面写的是出租,而不是转让。新铺出租是正常的,问题是很多店都是老铺。老铺由房东出面直接出租而不是转让,这个不符合常理。

不符合常理,但符合市场规律。事实上,不仅不是转让而是直接出租,而且租金也有很大的商量空间。前几年坐地要价甚至业主随意毁约的现象大为减少,甚至未来几年会出现逆转(确实这个逆转得也太快了点)。

由于前些年商业地产的过度开发,中国各地已经出现大量的存量商业物业,甚至一些大型购物中心也出现严重过剩。再加上近两年大店的百货店和街铺大量关店和经营不断倒闭,又使一大批商业物业空置。而现在企业开店却更加审慎,同时,商业地产商和一些商铺的业主也希望引起更成熟、更能持续发展的品牌商业以提升物业价值和避免频繁更换租户,并对市场租金有了更为理性的认识,不再漫天要价,多重因素积累到一起,商业物业的租金下降的日子应该不会太远了。这对于有着市场优势的零售企业来说,又一个抄底门店的时机出现了。但是也要提醒那些经营能力欠缺的企业,仍然要三思而后行,租金下降的另一面是生意更加难做,没有金刚钻,还是别往自己身上揽多了瓷器活。

跨境电商方兴未艾

被电商打蒙了的实体零售商,在线上终于通过跨境电商业务在2015年刷到了不少存在感了。这一年,包括华润万家、步步高、苏宁、广百,甚至麦德龙这样的外资企业,都纷纷涉足了跨境电商业务,并将其当成企业O2O战略的重点。

目前,中国从业跨境电商超过20万家,平台型电商也超过5000家。有机构预测,2016年,跨境电子商务贸易总额会突破6万亿元,保持每年30%的增长。毫无疑问,2016年,跨境电商将成为不少实体零售企业眼中的香饽饽。

跨境电商对实体零售企业确实是个机会。一是市场空间够大,由于税收及信息不对称等多重因素影响,国外商品的价格远低于国内,消费者对于平价海外商品的需求不断高涨,这一趋势还将持续不短的时间。二是政府的大力支持。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空白是,这一领域目前尚没有出现像京东这样的大平台,换句话说,跨境电商业务在中国市场还处于散乱状态,格局远未划定,消费者对平台的认知度不强,在这一轮抢人抢钱抢地盘的阶段,谁能抢得先机,谁就有可能谋得一席之地。从步步高旗下电商平台3月3日上线了跨境电商业务云猴全球购,很快突破3000单、6000单、20000单,并在9月20日的大促销中,日订单量达了16.32万单——在实体零售商做的传统电商的传统线上业务里,是根本无法想象的。

实体零售企业涉足跨境电商的优势是品牌背书后的商品质量保证和供应商,这就是目前很多平台型的海淘或代购的最大弱点。比如步步高除了在海外进行批量采购,董事长王填更是亲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寻找直采商品,开拓资源。华润万家的跨境电商是整合深圳前海保税港区的优势和海外供应链优势,倚重的是华润香港超市的采购通路和TESCO的海外商品资源,而像麦德龙这样的外资零售企业,本身就存在着丰富的海外商品供应商。

另外,实体零售企业还可以与线下门店结合展开跨境电商业务。比如华润万家就在大卖场里开辟了专门的跨境电商体验区ewj zone,双方实现互补:一方面大卖场为跨境电商导流,另一方面跨境电商业务丰富了大卖场的体验,并提升了大卖场的形象。ewj zone开业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深盐店进口商品的销售占比已从原来的4%提升到8%~10%,整整翻了一倍多。这也是其他没有实体店的跨境电商企业不具备的优势:第一,你自己没有足够多的大卖场;第二,就算你能找到实体店合作,也要这些大卖场具备足够好的协作意愿和协作能力,这个沟通和合作成本非常高;第三,自身还要有足够的资源整合和反哺大卖场业务的能力。

不过,尽管跨境电商风头正劲,且空间不小。但仍需要提醒的是,跨境电商只能是对线上线下业务的部分补充,或许能为一直无力的线上业务注入一丝新风,或者说带来几丝振奋,但不可能成为零售企业的主营业务,更难承担起实体零售企业的转型重任。从这个角度来说,连锁零售企业仍然任重道远。

大零售商初具“染指”供应链能力

一个可能被业界忽视的现象是,一些规模较大的零售商正在悄然从供应商上完善自身经营体系,并逐步展开上游整合。

永辉超市近几年已陆续参股或控股上海蔬菜集团、专注于外贸进出口业务的上海东展国际贸易公司以及其他一些上游厂商,并仍在寻求商品厂商的并购机会。同时,在引进战略投资方牛奶有限公司后,其全球采购的供应链在国内超市行业已经位居前列,而2015年其与京东签署和战略合作协议,建立联合采购机制,打通线上线下。这些动作均表明,永辉已经开始反向从上游供应链整合寻求新的发展空间。

另一家零售企业步步高,则在2015年成立了香港、日本、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德国6家海外公司,与北美洲、欧洲、大洋洲、亚洲等数十个国家建立了贸易往来,并与渝新欧快线、湘欧快线建立了物流战略合作关系,在广州、宁波、郑州保税仓、香港等地和日本等国家设立了物流仓储,使其全渠道全球采购布局基本成形。事实上,这不仅为其云猴全球购提供了更强大的商品采购资源,这些采购渠道也将给步步高线下门店的商品差异化带来质的变化。

华润万家则更不用说,华润系本身就具备上游商品资源,同时还有香港超市的采购通路和并购了TESCO中国业务后的海外商品资源。

这些企业在供应链上的尝试与深度参与,将在未来门店的创新、品类管理以及差异化经营等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更值得重视的是,5年前可能大家也在做供应链整合,但实话实说,那时零售企业尚不具备整合供应链的能力,而从2016年开始,大型零售商将初具“染指”供应链的能力,同时商业游戏规则的快速迭代也让有前瞻性的零售企业开始从这方面下功夫突破。而零售同行们更需要注意的是,类似永辉等企业在供应链上的探索,还隐藏着更大的野心与图谋:那就是通过对上游商品资源的把控,实现对未来各类渠道的服务、合作、合并与吸收。当然,现在还无法判断他们的试验能否成功,但试想一下,一旦成功,未来的实体商业格局可能还有被重新改写的可能。

实体零售迎来O2O发力时机

O2O果真如所谓的经济学家许小年所说“是两边都是零,中间一个2货”吗?我觉得,经济学家不是说相声的,这种哗众取宠的观点不应该出自一个严谨的经济学家之口。而且,我也不认为许小年真正懂什么叫O2O。

但O2O确实在2015年栽了跟头,一份《华东O2O项目死亡名单》在网上流传甚广,文章列出了餐饮、社区、美业、旅游、教育、汽车、房产、婚庆以及母婴9个行业的O2O企业倒闭名单,其中外卖、洗车、教育、旅游、房产等领域最为突出,可谓“尸横遍野”,比如小叶子外卖、蹭饭网、阿姨厨房、e食e客等17家创业公司已经关闭,拒宅网、找好玩儿网等旅游O2O,呵护网、36号教室等教育O2O, 房屋网、程途网等房产O2O都扎堆死亡。

值得关注的是,这些死亡的O2O企业,无一例外都是互联网企业,这些企业具有很多共性:没有核心技术和产品支撑,没有清晰的战略规划和盈利模式,产品和服务同质化严重,线上线下严重脱节,全靠概念忽悠投资,然后靠疯狂烧钱进行所谓的扩张。就如奇虎360公司董事长周鸿祎说的:全世界风投烧钱给中国大城市用户改善生活。而同时,一些有头脑的O2O企业如滴滴与快的、58同城与赶集、大众点评与美团等等,在寒冬到来前都由打得头破血流的竞争对手迅速牵手成一家人,以减少或结束无效竞争来谋求未来的出路。这些巨头们一合并,也就意味着这些行业的小兵小将们走到了尽头。

不过,当互联网企业在O2O领域的盲目跟风热潮过去,资本的狂热回归冷静,O2O也就真正会迎来一个良性的发展空间,而实体零售企业将在O2O上真正有了发力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这些互联网企业的O2O项目实际上从没有创造新的需求,而只是通过互联网技术试图用另一种方式来满足需求,而实体连锁企业既有O2O的基因和优势,还有创造新需求的能力。当市场在由混乱走向规范,O2O的商业模式不再以无谓的烧钱大战来冲锋,拥有丰富的线下资源、且在线上正在逐步摸到门路的实体零售企业,就能对符合自身的O2O业务进行资源的有效整合,并通过商业模式和产品服务的双重差异化,在市场上找到立足之地。所以,当互联网泡沫的浮华散去,实体零售企业的转身机会可能也就会真正到来。

满足小众需求才是未来

不知道大家是否看过《小众行为学》这本书?作者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为什么主流的不再受市场喜爱?

零售业包括百货、家电、超市等企业,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法则:面向所有的顾客。我们还以对超市企业来说:要满足老百姓的一日三餐是大部分零售企业在生鲜经营中的定位。但老百姓具体是什么群体?是全体老百姓?20岁的老百姓和50岁的老百姓,一日三餐的需求会是一样吗?

越想大而全,越想满足所有人的需求,越想将所有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顾客全部装到自己门店里来的企业,可能在未来越不受欢迎。乐城的生鲜传奇,从最初的1800个品种,一路砍到1500、1300、1200,当初同事们不理解,并质疑这样的减品一定会影响销售业绩。但实际情况如何呢?销售不减还有增长,但仍然有不少滞销品,这表明品类还有调整空间。乐城总经理王卫还要求往下接着减品,只选取目标消费者需求最高的1000余品种。其实,做加法不容易,做减法更是难上加难。这种反时下大多数企业认同的商业常理而行的方式,不仅要冒市场风险,更是考验着经营者对每一个商品的把控能力。

小众化或者定位鲜明的门店会更有市场,或者说抗风险能力将会显著增强。2016年,零售业应将此作为一项重要课题来研究。美欧等发达国家,虽然每个行业都有巨无霸企业,但同时很多有特色的小店或小企业,也活得有滋有味,甚至不乏百年老店。因此,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中国的商业也将和发达国家一样,已经真正到了个性化、小众化的企业与大企业长期共存的时代。零售企业不要再试图幻想满足所有人群的消费需求,要再对大家说:那样的时代结束了!我们需要重新有更清晰的品牌定位,有效地细分用户,找到主要目标客户群,并为这个群体贴上标签,让自己的门店符合这个群体的特色,吸引他们的追捧。

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醒走向2016的零售企业们

这几年,我们被各种虚无的概念困扰,实体零售企业生怕在这一轮商业升级中被落下,但又确实被层出不穷的概念弄得眼花缭乱,无从选择。很多人都在谈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说出一大堆云里雾里的概念,大家首先自己要心不慌,兵来将当,水来土掩,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其实具体到零售和生活消费领域,抛开供应链和营销营运先不谈,给实体零售造成极大威胁的互联网思维,简单概括就是“免费或补贴”模式,我把这归纳为是一种流氓模式:想象一下,如果我们也能长时间拿大把大把的钱既给上游又给下游,上游和下游是不是也会同样爱我们一万年?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肆意攻城掠地,只要用户和渠道,不管盈利和未来?只是,这样的模式持续性空间如何?他们最终能走多远?最后,还有几点需要提醒零售企业们注意:

1、学习讲好故事并把故事变成现实。

互联网企业的流氓模式虽然存在问题,但他们很多做法值得实体零售企业学习。这也是我们连锁零售企业目前欠缺的。如果我们具备了他们的能力,这个世界的商业规则是不是又会有一个新颠覆?我们要学习互联网企业如何讲好故事,如何吸引投资,如何与资本对接,然后能够拥有用别人(资本)的钱去替别人(消费者)买单的能力。但我们不做流氓,因为我们和他们不同,我们是诚信的代言人,是业态的创新者,是商业的正规军!我们要让好故事变成好现实。

2、移动互联商机的争夺战将更为激烈。

O2O其实是移动互联商业中的重要一支。很多大型的零售企业都高喊着“我们要积极拥抱互联网”,最后我们发现,所谓的拥抱,原来都是在等待被拥抱。2015中国移动终端的规模达12.4亿台,移动互联近5年的复合增长率均超过50%,一个以移动终端购物方式为主的消费群体正在逐步形成。传统零售企业在这一领域还有的是机会,零售企业不能再一次只做观望者。

3、实体零售做平台型电商没有出路。

衷心奉劝所有的零售企业,放弃做平台型电商的尝试和努力,因为你们基本上已经不再可能有机会了,平台型电商的格局已定,以实体零售企业这种小打小闹的方式,不可能再能从中分出多大一杯羹。当然,如果你真舍得砸钱,这个烧钱不是以几亿级来计算,而是以百亿级来计算,你若真敢舍得一身剐,把未来全赌在这上面,那也不妨一试,没准,幸运之神也会降临。

4、外资零售企业继续沉沦。

大卖场业绩的持续下滑,外资零售企业也无力阻挡。当初在中国市场单一业态的过度扩张,现在到了初尝苦果的时候了。而且,外资零售企业在中国市场的灵活度远不如内资企业,这也就注定了他们在中国市场的转身将更加艰难。但同时,也不能忽视了他们在商业变革中的突破能力,调头虽不容易,但一旦调过来,仍然是巨无霸。

5、大数据落地尚需时日。

实体零售需要大数据分析,但也千万别过于迷信大数据分析。况且,大数据在实体零售中落地尚需时日。因为大型零售企业的数据,在新旧商业模式的交替中估计还没有找到消费需求的清晰画象。而中小零售企业的数据在分析的应用上仍处于起步阶段。所以,重视大数据没有错,但短期内也不要把希望全寄托在大数据上。因为,准确的分析有助于我们的决策和转型,但有时候,经验和技巧也不能丢了。

6、零售技术的提升应受到更大重视。

连锁复制的模式已经不再是重点,零售技术的提升才是未来制胜市场的关键。北京全时便利、安徽乐城超市这样的企业,正是通过零售技术的提升,用不对称的战略战术,打破了行业的固有平衡,从而获得了市场的认同。这种技术的提升不仅仅包括支付方式、数据对接、移动互联,也包括深耕精细化、创新业态、打破原有门店模式、重塑供应链等等。

7、夺回年轻的消费者。

在电商尚未成气候前,实体零售就已经在为顾客层级的年轻化而努力,并希望通过门店改造升级、品类调整来更符合年轻消费群体的需求,但电商的冲击将这一进程扰乱,并已初步培养出了习惯网购的一代年轻消费者。需要警惕的是,很多实体店的消费人群仍然是老年群体,正是这一部分购物习惯最难改变的群体,支撑了实体店的业绩没有出现断崖式的下滑。但大家务必思考,当这个群体的年龄再老去,到了需要年轻人的照顾的阶段,年轻一代的消费群体替代他们来购物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请去尽一切努力赢回年轻的消费者吧。

8、守住实体零售的最大本钱。

对于众多的中小连锁零售企业,我仍想把在“2015中国零售业态小型化经营趋势研讨会上”上的两点建议再次强调给大家:

一,越是大颠覆的时代,越是资本和互联网、电商搅局最疯狂的时刻,我们越要淡定,越要耐得住寂寞,禁得起诱惑,认真做好每一家门店,仍然是我们存在的最大本钱,也是我们未来依然能存在的最大价值;

二,商业运作的规则既然已经发生变化,就一定不能再死守着传统的生意模式,我们也必须紧随业态变化的潮流迅速跟进,并在踏实做好经营创新的基础上,大胆去学习互联网企业。因为,我们才是需要且必须笑到最后的。

]]>
Chinaventure:2014年中国IPO市场发展趋势预测 //www.otias-ub.com/archives/184028.html Thu, 02 Jan 2014 09:00:21 +0000 //www.otias-ub.com/?p=184028

2013年,受A股IPO闸门持续关闭影响,中国企业IPO数量及规模连续三年下滑。投中研究院预计,2014年中国企业境内外IPO环境将有所好转:境内方面,A股IPO重启后中小规模IPO仍将更受青睐,整个市场的估值将回归理性;境外方面,中概股有望进一步回暖,赴美IPO窗口将再度开启。

政策密集出台 核准制向注册制过渡

11月30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意见》,从整体上看,《意见》指明了以下五个改革方向:推进新股市场化发行机制、强化发行人及其控股股东等责任主体的诚信义务、进一步提高新股定价的市场化程度、改革新股配售方式、加大监管执法力度等。《意见》响应了三中全会中关于“由核准制向注册制”改革的号召,逐步推进股票发行从核准制向注册制过渡。

12月13日,证监会发布修订后的《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与同一日发布的新股上市首日交易机制、网上市值配售办法、优先股试点管理办法以及IPO预披露办法、IPO网下发行实施细则等六套政策性文件,均为新一轮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系列配套措施。

投中研究院分析认为,2014年,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将持续推进,核准制向注册制过渡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美国等成熟资本市场实行注册制,是因为它们有较为理性的投资者、强大的立法保障以及严格的事后惩罚体系,而在中国,目前相关法律法规尚未健全。总之,注册制是市场化程度提高的结果,仍需等待相关法律确认。此外,退市机制也是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重要配套措施,没有退市机制的约束,完全披露信息的企业进入股市,也缺乏一种自我监督的长效机制。因此,加快完善退出机制,淘汰达不到要求的上市公司,将有利于新股发行改革。

A股IPO重启 估值回归理性

2013年,A股市场交出“白卷”,成为A股历史上8次IPO暂停中最长的一次。11月30日,证监会在发布《意见》的同时表示,预计2014年1月底,约有50家企业完成程序并陆续上市,IPO重启时间正式明确。根据中国证监会12月19日最新披露的IPO申报企业基本信息表显示,目前IPO排队企业共有756家,其中主板181家,中小板309家,创业板266家。目前排队企业以中小板和创业板为主,因此,IPO重启后中小规模的IPO仍将更受青睐。

投中研究院分析认为,2014年,随着A股IPO的重启和注册制的推进,新股发行节奏将逐步加快,上市公司股票不再是稀缺资源。在新的发行机制下,只要发行人将所有信息进行真实、全面披露后,由投资者自主决定是否投资发行人,并给出合理的上市定价,彻底打破核准制下无论企业好坏、发行定价高低,新股都会遭遇疯抢和恶炒的局面,新股发行“三高”现象有望得到有效抑制,整个市场的估值也将回归理性。

中概股回暖 赴美IPO窗口将临

2013年,随着宏观经济的持续增长、美国资本市场的缓慢复苏,中概股有所回暖。2013年至今,共有8家中国企业登陆美国资本市场,合计融资8亿美元,而去年仅有两家中国公司赴美上市,融资额为1.53亿美元。特别是10月底以来,分类信息网站58同城、旅行网站去哪儿网、互联网彩票交易资讯平台500彩票网、移动应用开发商3G门户网、垂直汽车网站汽车之家先后登陆美国资本市场,股价大涨,掀起了中概股IPO的一轮小高潮。

除了企业自身融资与股权激励的需求外,背后VC/PE投资者也是推动中概股赴美上市的重要力量。10月底以来的赴美上市热潮,为背后的投资机构带来丰厚回报,特别是赛富、DCM、华平、GGV、IDG等外资机构收益颇丰。投中研究院分析认为,2013年底多家中国企业在美密集上市,无论在市场反响还是舆论热度上,都将为后来者带来更多便利,吸引更多企业开始尝试赴美IPO,预计2014年中概股有望进一步回暖,赴美IPO窗口将再度开启。

]]>
2014年大数据趋势预测:大数据将成主流还是破产? //www.otias-ub.com/archives/180477.html Wed, 18 Dec 2013 15:05:46 +0000 //www.otias-ub.com/?p=180477

 

本文的预测来自一组分析行业的公司,包括一个企业软件公司(TIBCO,Spotfire的制造商),一个公开上市的商业智能公司(Tableau),一个分析应用平台的初创公司(Alteryx),一个主流的NoSQL供应商(Basho),以及一个客户分析公司(Gainsight)。他们预测2014年大数据技术的首要主题是:大数据技术将成为主流,高度专业化领域的分析变得更容易,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影响力持续增加的影响力,设备和机器承载数据驱动的据量的持续爆炸,以及破坏目前大型供应商持有的数据库市场。

成为主流还是破产

在大数据成为主流这个部分,Alteryx预测人们对于Hadoop的态度将从好奇转向“批判”性的对待。Gainsight则预测2014年对于大数据将是至关重要的一年,人们开始真正地解释大数据。TIBCO的CTOMatt Quinn认为“大数据及其所有的工具和技术将会从科学实验,走向日常的业务决策制定。

分析技术越来越成为主流的另一种表达是它也变得更加适用。Alteryx预测在2014年“大数据会在市场营销中产生一场博弈并且“预测性分析将不再是一个专家学科”。Tableau同意这个观点,推测说“预测分析——曾经先进和专业的系统领域将进入主流,企业从数据中寻求前瞻性,而不是向后看的洞察力”。TIBCO的Quinn说“大数据将更注重价值”,并解释说“我们面临的挑战不再是存储数据,而是如何从数据中获取价值”。

未来人人都是数据科学家

专家组的一些公司预测,随着分析工具的普及,数据科学家将逐渐走下“神坛”。Tableau竟然预测“数据科学家的结束”,并称“熟悉数据分析将变成普通商业用户的必备技能,而不是专家的的特有技能”。

Alteryx以自己“现代分析师比数据科学家更重要” 的感受回应了这种预测,他说“用大数据和分析技术武装商业部门的分析师比增加数据科学家的雇佣更有效果”。

云和移动

Tableau预测2014年“云商业智能将成为主流”,这有点讽刺意味,因为该公司今年只推出了其支付版的云解决方案。它还预测“大数据最终将走向云端”。Gainsight说“SaaS将会是决定因素”,虽然这种说法是将整个行业作为一个整体,我们可以十分确定它以一种杰出的方式作用于大数据的世界。Basho甚至说“CIO们将成为云运营者,而这将导致许多企业部署一系列公有云和私有云解决方案”。

TIBCO对大数据和云计算的观点可从其“大数据将被用于安全/云计算领域”的预测中看出来。Quinn扩展了这个想法,他说“大数据将在云中被存储和分析,我希望2014年大量的数据将是从PaaS平台的云服务中产生的”。

数据爆炸

根据大多数的预测者,数据的数量和增速没有停下来的迹象。正如我说的,Alteryx移动设备和位置数据将成为重要数据源。Basho在这有两个相关的预测,他认为“物联网走向黄金时代,加快了数据爆炸”并且“客户的体验将会以毫秒为单位,而不是用秒来衡量”。

复杂性的破坏

毫不奇怪,Alteryx作为一个初创公司,推断说“伴随着新的数据库、分析和虚拟化解决方案,一个新的数据和分析栈将会出现,完全打乱了传统大型供应商的解决方案”。建立在新的堆栈的想法上,Tableau预测2014年“NoSQL技术会变得更流行,因为公司在寻求方法去吸收这种类型的数据”。

这是一把双刃剑:Basho认为新堆栈入侵IT将导致它需要一定的帮助,预计“紧绷的企业IT将对供应商要求操作的简便性。”Gainsight可能会同意,说2014年将会是“企业技术首次公开发行的重大的一年”。

 

]]>
MMA:预计美国移动广告市场在未来两年会增长2倍 //www.otias-ub.com/archives/116229.html //www.otias-ub.com/archives/116229.html#comments Thu, 23 May 2013 00:55:13 +0000 //www.otias-ub.com/?p=116229 MMA-Mobile-Marketing-Comm-Spending-US-2010-2015-May2013

2012年,移动营销支出模快速增长。据MMA(Mobile Marketing Association)和哥伦比亚大学的统计研究,截止2012年底,在客户侧和零售侧的广移动营销出总计已经达到67亿美元,预计2013年移动营销市场总额能够达到105亿美元,到2015年则能够达到198亿美元。据IAB和普华永道的最新报告,2012年,移动营销市场已经成为数字营销产业中第三大市场,年增长率达到111%。

移动广告是移动营销中增长最快的部分。根据MMA的预测,移动直复广告支出将在2010年至2015年间保持77.4%的年复合增长率,从2012年的6.69亿美元增长到2015年的190亿美元。与此同时,预计移动CRM支出将增长的比较缓慢,年复合增长率为43.8%。

其他发现:

  • 在美国,金融,快消品和制造业是移动营销的三大买家。在2012年,这三类企业总计贡献了30亿美元的支出,接近全部支出的半数。
]]>
//www.otias-ub.com/archives/116229.html/feed 1
MarketingCharts: 传统媒体在与网络媒体的本土广告竞争中节节败退 //www.otias-ub.com/archives/103361.html Mon, 01 Apr 2013 10:14:46 +0000 //www.otias-ub.com/?p=103238 BIAKelsey-Local-Media-Outlook-2012-2017-Mar2013

根据BIA/Kelsey的预计,本地媒体广告市场将以2.3%的年复合增长率(CAGR)扩展,市场价值将从去年的1325亿美元提升到2017年的1488亿美元。但所有的增长都将来自于网络媒体和数字媒体,它们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2.3%,而传统媒体的数字仅为-0.3%。这一预测还指出传统媒体最大的下滑将出现在今年,其市场价值将低至1070亿美元,下降幅度为2.2%。传统媒体广告支出将在2016年出现一次有力增长,因为政治广告无疑将会带来巨大广告支出,但次年支出又将下滑。

相反,本地网络媒体支出将在今年上升大约11.7%,明年也会继续以13.2%的速度增长。

网络和数字媒体支出的增加,传统媒体支出的下降,意味着传统媒体在本地广告市场的份额将在未来6年下降大约10个百分比,从2012年的82.6%下降到2017年的72.4%。

这一预测跟随着一系列其他报告,不一而同地指出从传统广告到数字广告支出的转变,尽管电视渠道仍然是广告商的首选。

]]>
eMarketer:2013年德国平板电脑的使用量将大幅上升 //www.otias-ub.com/archives/103358.html Mon, 01 Apr 2013 08:58:46 +0000 //www.otias-ub.com/?p=103213 日益低廉的价格刺激消费者涌入购买平板电脑的大潮,平板电脑年度销量飞涨。

根据BITKOM的数据,2012年德国平板电脑销量较以前翻了一番还多。2011年销售量为210万,而2012年这一数字上涨了122%,达到440万,并预计2013年平板电脑的销量还将上涨,销量将超过500万。

价格的下降使得平板电脑为大部分观望的消费者所接受。BITKOM表明,在2012年,平板电脑的平均价格下跌到475欧元(609美元),跌幅为60欧元(77美元)。并且随着旧款的打折以及便宜新款的入市,这一降价趋势很有可能持续下去。

因为一台平板电脑通常由几个人共享使用,所以emarketer预计2013年德国的平板电脑使用者会增至1340万人左右,与英国相当。在此之前,英国一直是欧盟五国中拥有平板电脑使用者最多的国家。一直到2016年,英国德国平板电脑使用者将占到欧盟五国中的一半左右。

Cisco集团在二月作出的预计表明,2012年到2017年的五年间,德国联网的平板电脑数量将是之前的六倍还多,达到1300万。平板电脑使用量的激增只是德国移动市场蓬勃发展的一个方面。在同一时期,智能手机的数量预计将达到6800万。Cisco预计,人均拥有的移动设备数将从2012年的1.4台上升到2017年的2.2台。

考虑到Cisco的这些预计只包含了联网的移动设备,而且不包括通过wifi联网的设备,所以预计增长的规模会更加可观。

]]>
eMarketer:2013年德国平板电脑销量将超过500万 //www.otias-ub.com/archives/103650.html Mon, 01 Apr 2013 08:58:46 +0000 //www.otias-ub.com/?p=103213 日益低廉的价格刺激消费者涌入购买平板电脑的大潮,平板电脑年度销量飞涨。

根据BITKOM的数据,2012年德国平板电脑销量较以前翻了一番还多。2011年销售量为210万,而2012年这一数字上涨了122%,达到440万,并预计2013年平板电脑的销量还将上涨,销量将超过500万。

价格的下降使得平板电脑为大部分观望的消费者所接受。BITKOM表明,在2012年,平板电脑的平均价格下跌到475欧元(609美元),跌幅为60欧元(77美元)。并且随着旧款的打折以及便宜新款的入市,这一降价趋势很有可能持续下去。

因为一台平板电脑通常由几个人共享使用,所以emarketer预计2013年德国的平板电脑使用者会增至1340万人左右,与英国相当。在此之前,英国一直是欧盟五国中拥有平板电脑使用者最多的国家。一直到2016年,英国德国平板电脑使用者将占到欧盟五国中的一半左右。

Cisco集团在二月作出的预计表明,2012年到2017年的五年间,德国联网的平板电脑数量将是之前的六倍还多,达到1300万。平板电脑使用量的激增只是德国移动市场蓬勃发展的一个方面。在同一时期,智能手机的数量预计将达到6800万。Cisco预计,人均拥有的移动设备数将从2012年的1.4台上升到2017年的2.2台。

考虑到Cisco的这些预计只包含了联网的移动设备,而且不包括通过wifi联网的设备,所以预计增长的规模会更加可观。

]]>
MarketingCharts: 在线视频广告播放量在1月跳水 //www.otias-ub.com/archives/96696.html Wed, 27 Feb 2013 05:34:17 +0000 //www.otias-ub.com/?p=96696 2013.02.22@MarketingCharts

comScore-Online-Video-Ad-Views-Feb2013

据comScore的最新数据,2013年1月,在线视频广告播放数量从2012年12月113亿次的高点回落到91亿次,降幅达到19.5%。再现了2012年1月与2011年12月间22%的降幅。这似乎意味着在线视频广告有季节性规律。尽管2013年1月的广告播放次数比上个月显著下降,但是其年同比增长达到了62.5%。在线视频广告市场依然表现出了强劲的增长势头。

根据FreeWheel的数据,长视频加载的广告的播放完成度仍然在上升,并处于领先地位。2013年1月,视频广告播放次数贡献了视频播放次数20.1%份额。从播放时间看,广告时间占据了视频播放总时间的1.7%。在2012年1月,这两个比例还仅为12.2%和0.9%。

根据comScore的统计数据,2013年1月,83.5%的美国网民在网上观看视频,这个数字比2012年1月的84.4%略低。2013年1月,在线视频广告覆盖了超过50%的美国网民,平均每个广告播放58次;2012年1月这两个数字为47%和38。

其他发现:

  • 在2013年1月,美国网民共浏览在线视频362亿人次,比2012年12月387亿人次低很多;
  • 在线视频的平均长度为5.7分钟,在线视频广告的平均长度为0.4分钟;
  • Google超越BrightRoll Network,成为视频广告领军人物,在一个月中,累计实现了18亿人次广告播放;
  • 因YouTube的优异表现,Google也是显现视频观众数量最大的网站。Google拥有1亿5000万独立视频用户。Facebook亿5700万排在第2位,其后是VEVO(5010万),NDN(4910万)和Yahoo!(4370万)。
]]>
MarketingCharts:零售商预计今年电子商务将引领销量增长 //www.otias-ub.com/archives/95738.html Thu, 21 Feb 2013 07:31:43 +0000 //www.otias-ub.com/?p=95738 2013.02.18@MarketingCharts

BDOUSA-CFO-Retail-Sales-Growth-Forecasts-Feb2013

刚刚过去的一年里,零售业电子商务销量实现了15%的增长。在零售商看来,今年仍然电子商务仍然将迎来新一轮健康的上涨。DBO USA对美国100家主要零售商企业的CFO进行访谈,发现74%的受访者认为在线销量将增长,平均增长率预计达到6.9%。相比之下,整体零售业的增长预期(3.2%)和实体店销量增长预期(2.3%)要低得多。

由于电子商务贡献了整体销量中相当的份额,CFO们均表示在上一个节日购物季中,网络促销活动效果非常好。1/3的受访者表示,社交媒体营销将会是企业的重要战略,这一支持率超过免费送货两倍以上。在另一面,在受访者中,41%的认为延长实体店开业时间是最失败的策略之一,22%的受访者表示感恩节周末促销也是。

其他发现

  • 66%的受访者将在线销量统计放入实体店销量统计报告中进行对比;
  • 几乎所有受访者表示,将增加(38%)或者维持(60%)在移动领域的投入;
]]>
2013年大数据趋势预测 //www.otias-ub.com/archives/86385.html Sat, 22 Dec 2012 07:08:32 +0000 //www.otias-ub.com/?p=86385 本文来自ZDnet的记者Adrew Brust的博客文章。主要陈述大数据业内人士对2013年发展的预测和作者自己的一些观点,以下为CSDN编译:

在大数据领域,虽然对技术产业的预测是不可缺少的,但是Adrew对宣传一个具体公司的计划明显缺乏兴趣,而且许多业内公司都把他们明年的计划发给了Adrew,所以他认为:如果能把这些2013年的预测整合一下,再融入自己的观点,将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图:Big Data将会在2013发展到哪个阶段?

Hadoop的2013

首先从Hadoop说起。做为大数据领域的代表技术,许多企业都把明年的计划聚焦在Hadoop之上。MapR的执行总监John Schroeder预测,“用户对Hadoop的优化将更注重硬件”。同时,Pervasive Software的技术总监Mike Hoskins也指出,“对企业友好的Hadoop技术市场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

Adrew认为这两个预测都会发生,从整体上说,不仅是Hadoop本身本会得到迅猛的发展,同时Hadoop在多个数据中心中的配置和无缝集成技术也将成为热门。或许因为于此,MapR的Schroeder会说,“Hadoop的专业知识正在飞速增长,但是这方面优秀的人才仍然很缺乏”,他还预测,“基于SQL的Hadoop工具将会得到持续发展”。对于后面的这个预测我们没法提出反对的意见,因为仅仅在过去的一个季度里,这样的工具就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并且目前的发展势头也有减弱。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观点都一致。Rainstor自己就有基于SQL-Hadoop的混合产品,它预测一旦当企业需要对大数据进行管理,在明年将会寻找新技术,而不仅仅局限于Hadoop,这就和Pervasive的预测形成了强烈的对比,“MapR将占领传统数据仓库的市场,Hadoop将会成为大数据分析的不二选择”。

Hadoop上层

过去Hadoop已经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微妙的预测。Rainstor预测,“企业的大数据热情将从底层研究中释放出来,他们会更多地关注一系列清晰的业务和技术。”MapR预测,“开源(增加收入)的应用将胜过节流应用”。其他公司的预测基本上都认为,明年的用户将会转移到成熟的更高层次的大数据模型之上。

虽然他们是对的,但是从底层中转移出来并不容易,其中还有许多问题尚未解决。许多预测师似乎都有同感,普遍的说法是,Data Quality将会继续成为企业的烫手山芋”。Progress DataDirect的专家预测,“企业将会被他们自己的数据淹没,同时分散的数据也会带来新的麻烦。”这些预测似乎有点危言耸听,但是在商务智能的世界里,这些预测已经不新鲜了。如果说大数据的世界能避免这些问题,那恐怕只会是一场美好愿景下的炒作。一旦这些炒作过去,那些问题就会凸显,使你无法逃避。

数据分析和虚拟化

业界人士发给Adrew预测的并不只有Rainstor, Pervasive, MapR 和 Progress DataDirect。Adrew同样收到了关注市场分析的BlueKai和iOS数据虚拟的供应商Roambi的预测。他们的预测都是基于自己的服务,普遍涉及了用户这个主题,指出他们必然会遇到更多、更复杂的问题。

例如Roambi提到,“有一半的业务数据没法利用到,这影响到了决策和预测的准确性”。BlueKai的执行总监Omar Tawakol指出,“有远见的品牌会重新评估他们的代理,基于最大化利用交叉频道听众的数据能力,去测量数据利用率和ROI。”

降低复杂度

大数据技术的落地将会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对MapReduce依赖越来越少,另外一个是会把Hadoop技术深入的应用到企业的软件架构中。

对于第一个特点,Adrew指的是像Cloudera的Impala和微软的PolyBase这样的软件会得到充分发展,他们绕开了MapReduce,直接对存在HDFS中的数据进行处理。MapR预测基于SQL的工具将和上面的软件一起继续发展,Pervasive预测,“YARN正在改变Hadoop的游戏规则,它不仅允许在Hadoop上运行MapReduce应用,同时还允许其他类型的应用在其上面部署。”

对于第二个特点,大规模的使用Hadoop是个必然趋势,渐渐的就会形成行业的标准,进而成为更有价值的软件基础,而不仅是自己内部使用。因此,Adrew认为我们会看到更多集成了Hadoop功能的商务智能和智能分析工具,这样我们对Hadoop专家的依赖就会逐渐降下来。

]]>
智威汤逊:2012年消费者十大趋势预测 //www.otias-ub.com/archives/19729.html Thu, 08 Dec 2011 17:25:30 +0000 //www.otias-ub.com/?p=19729 智威汤逊发布2012十大趋势预测:聚焦行动的一代、作为新生态问题的食品、可选择的婚姻及其他趋势。

  2011年12月5日纽约,世界上最知名的营销传播品牌智威汤逊再次发布了对下一年主要发展趋势的预测,这些趋势在未来的一年中将会驱动或影响消费者的心理和行为。至今为止,智威汤逊已连续7年发布此类趋势预报。
  经济形式的持续不明朗、新技术发展以及职责分摊的想法是本次多个趋势的驱动力或者中心。据预测,经济状况将促使品牌对成本敏感的消费者开放更多的切入点,因为在发达国家里延迟消费已经成为一种“新常态”。同时,艰难的时刻将会让创业精神前所未有的高涨,那些所谓的“迷失的一代”的年轻人,将成为一个独特而智慧的群体,为自己创造自己的机会。
  在报告中提到的其他主要发展趋势包括:
  食品作为新的生态问题:环境对于我们食物选择的影响将更加突出地引起关注,作为利益相关者的品牌、政府和社会活动家、社会组织将就此问题推动更多的关注并反思什么食品被售出以及它们的制作过程如何。随着更多的地区在为了粮食短缺抑或粮食成本急剧上涨而战斗,精明的食品厂商以及相关从业人员将会加入环保的最佳实践阵营。
  再造的随机性:随着我们个人世界变得更加个性化以及狭窄–意即我们接触到的事物、人生历练以及打交道的人都变得越来越有限,更多的重点将会放在把更多的随机事物、探索发现、灵感以及不同的观点引入我们的个人世界。
  可选的婚姻:越来越多的女性正在选择一种另类的生活道路,在这条道路上,婚姻并不是一个必选项。无论在这种趋势已经形成的西方,还是在这种势头正高歌猛进的东方,“王子和公主从此以后幸福的生活在一起”的童话正在被一人家庭、同居或单身母亲来重新定义。
  通过我们的年度趋势预测,我们的目标是把外面的声音带进来,那些超越品牌、品类和消费者惯例的声音,来激发我们的灵感;并且能够捕捉到正在萌芽的机会,使它们能够被企业最大化的利用,“智威汤逊trendspotting(趋势预测)总监Ann Mack说:“像任何复杂和动态的人类现象一样,趋势不是注定的,一旦被发现,它们也是可以被塑造的。”
  智威汤逊的“2012年十大趋势”是专门针对本报告,通过一整年定量调研、定性调研和案头研究的结果。这个报告研究跨20多个市场、集智威汤逊全球超过70位策略人员的心力,并采访众多跨部门的专家和有影响力的人,所涉领域包括高科技行业、奢侈品行业、社会责任组织以及学术界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