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 – 庄闲棋牌官网官方版 -199IT //www.otias-ub.com 发现数据的价值-199IT Wed, 23 Nov 2022 16:59:17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4.2 2022年锂电白皮书:锂电回收,未来可期 //www.otias-ub.com/archives/1523542.html Sat, 19 Nov 2022 19:00:41 +0000 //www.otias-ub.com/?p=1523542 1. 基于商业实际预计中长期内动力电池回收方式将以拆解回收主导

随着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爆发式增长,上下游资源供需缺口紧张加剧,各国在碳中和要求下持续深化动力电池回收政策体系,以及即将到来的动力电池退役潮都将进一步驱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行业的发展,预计在未来五年,全球动力电池回收市场将突破1200亿元规模。

从化学结构、使用寿命和回收价值等方面综合来看,磷酸铁锂电池和三元动力锂电池分别适用于不同的退役路线:梯次利用和拆解回收。

德勤管理咨询认为,梯次利用受不完备的政策体系、混乱的市场竞争、亟待突破的检测技术等因素掣肘,现阶段发展局限性和瓶颈较显著,导致下游应用发展及推广进程缓慢,中长期内难以形成规模,动力电池回收或将在中长期内以拆解回收作为主导。

拆解回收的两种主要技术发展路线:湿法和火法,头部企业回收路线清晰且技术成熟,能够实现对废旧动力电池中的价值金属的高纯度提炼。然而,就目前的行业生态建设尚未构建完善的情况来看,拆解回收仍然面临着供应成本和再销利润等挑战,德勤管理咨询专家从前端渠道建设以及后端规模化再利用等多层面切入,基于现有公司案例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并给出了导向性建议。

2. 稳定的回收网络和再利用闭环构建是重要的成功因素

根据回收主体责任落实的不同,以及主导企业自身综合能力和性质差异,市场机制催生出多种电池回收商业模式。其中第三方企业回收模式和电池生产商回收模式已有成熟的商业实践,第三方回收企业的优势在于其专业技术、回收资质和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协同效应,而电池生产商和车企具备回收成本低、效率高的逆向物流渠道优势。然而,两种模式分别存在较为显著的渠道构建难题和技术依赖难题,实现渠道能力和技术能力并举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目前业内第三方回收企业多以自建回收网络完善业务布局,电池回收厂商则以成立子公司、收购回收处理企业、合作等方式健全回收业务。

德勤管理咨询认为,当前的动力电池回收市场挑战与机遇并存,稳定的回收渠道网络的建设和回收材料再利用生态闭环的构建也成为电池回收产业化和规模化最关键因素。国内外龙头企业应立足于自身优势,扎实推进回收业务布局、持续技术优化,把控稳定的退役电池供应渠道,并着眼于业务多元化发展和产业协同合作,以构建产业链闭环,形成电池再利用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格局。此外,本报告还分析了目前电池回收行业海内外典型玩家的商业模式、运营现状、未来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等。

3. 产业链各环节展现出向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环节延伸的趋势

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向市场主导发展转变,锂电及新能源汽车产业从链状形态进一步演化为行业内合作深化的网状生态。基于降本增效的根本动力,产业链各环节企业利用自身优势展现出以不同形式、不同程度向电池回收利用环节延伸,抓住机遇并尝试形成产业链生态闭环的趋势。在此趋势下萌发出了电池银行等新兴的集中化电池运营管理模式,电池回收产业生态体系日益健全,产业协同效应稳步提升。

随着电池材料体系加速的迭代升级、电池包结构革新及整车制造技术升级,电池回收难度显著增加,多方企业深化协作、相互补足的产业联盟回收模式更易于回收网络和再利用闭环的构建,或将成为回收复杂性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共同要求下的,由经济性推动的商业模式发展趋势。 

然而综合考量资源配置难、协同管理难、利润分配难等商业现实问题,德勤管理咨询认为产业联盟回收虽在理论上可能不失为理想的商业模式,但目前在国内仅个别车企利用自身研发与供给方优势主导的产业联盟在实际商业化运营层面有初步尝试。

4. 对回收利用企业以及上游电池企业和整车企业的启示

基于上游金属资源供给紧张及价格上涨导致的供需错配问题,以及锂电池行业、锂电池回收行业中长期的技术发展趋势和显著提速的产业链生态建设,回收处理企业、上游电池企业和整车企业都需要从回收技术提升、稳定供应保障及回收产能建设或回收经济性等方面积极调整其战略布局。

对于上游电池企业和整车企业来说,一方面需要考虑补贴退坡的后补贴时代企业如何通过回收业务布局反哺自身制造业务,降低成本或实现多次获利,另一方面需要思考进入难度、技术差距、潜在的资源供应风险以及如何借力自身渠道优势发展回收业务。因此,立足于企业的战略考量和自身能力现状,上游电池和整车企业需要思考以下问题:(1)是否进入回收领域及进入深度,布局哪些重要环节;(2)采用哪种商业模式布局回收业务,寻求行业上下游协作或是利用自身原有业务优势自建回收产能;(3)动力电池回收技术如何匹配产品发展规划,能否构建产业链闭环实现制造业务成本优化。


]]>
德勤咨询:2022年中国锂电行业发展报告 //www.otias-ub.com/archives/1421251.html Mon, 18 Apr 2022 21:10:26 +0000 //www.otias-ub.com/?p=1421251 1. 现有材料体系的迭代升级和结构革新是中短期增效降本的重要抓手

2021年下半年以来,受益于动力锂电池市场强势增长,电池级锂材料价格持续走高,电池级碳酸锂价格增长率达212.5%, 电池级氢氧化锂的价格增长率达到136.7%,远超市场预期。

从行业大盘看,动力锂电池的技术发展主要可以分为高能量和性价比两条路线,主流产品的研发方向聚焦于能量密度的优化以及单位成本控制。

德勤管理咨询认为,随着动力电池市场竞争加剧,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主要玩家当前会着重在三元电池高镍去钴、硅基负极等正负极材料的迭代升级,以及电池结构及封装路线的优化上不断发力,以求在控制制造成本的同时,提高电池的性能表现。

但是,就目前的行业技术沉淀以及研发推进情况来看,两条路线各自面临着不小的挑战,产业化也大多处在相对初步的阶段。就当前的进展及挑战,以及未来如何以提升生产效率及应用效能为导向,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化学体系优化及结构革新,德勤管理咨询专家从前端生产技术以及终端应用两个层面,基于现有数据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并给出了导向性建议。

2. 不断降低电解液含量向固态电池发展是较明确的发展趋势

根据《中国制造2025》,到2025年电池的单体密度要达到400Wh/kg,到2030年要争取500Wh/kg。但从中长期行业趋势来看,通过改变现有锂电池的正负极材料以及物理特性达到对能量密度的提升的天花板日渐突显。因此,降低电解质中液体的含量,以提高其电化学窗口并从而实现能量密度、安全性能的提升,成了行业一大研发热点。海内外各龙头企业也在固态电池领域,分聚合物固态电解质、氧化物固态电解质及硫化物固态电解质,三种主流路线进行了一系列的产业化探索。

然而综合考量应用场景、能量密度需求以及全固态电池内部存在的界面阻抗高、固态电解质中离子迁移率低导致快充性能受限等技术难题,德勤管理咨询认为,对至少中期研发以及落地应用而言,电池生产商除了选择大量在全固态产品中投入研发资源外,保留少量液体的半固态、准固态电池,或许会是一种成本效益更高、终端应用覆盖面更广的选择。此外,本报告还分析了目前电池固态化行业趋势、主流技术路线、以及海内外典型玩家的研发现状等。

3. 钠电池已展现成为重要备选路线的潜力

虽然锂电池在目前迅猛增长的电池市场中是当之无愧的主流, 但锂资源的稀缺性不可避免地制约了锂离子产业的长远发展。据统计,锂元素地壳中的含量只有0.0065%,且70%的锂分布在南美洲地区。与之相对的,生产技术相近但材料成本占优的钠离子电池可能是电池行业未来的重要备选路线之一。钠元素的丰度远高于锂元素,地壳丰度为2.64%,是锂资源的440倍;同时,得益于钠离子电池所需的正极材料及负极集流体材料的高性价比,单位钠离子电池的成本较之锂离子电池可减少30%~40%。

然而,基于钠离子电池快充性能好、安全性高,但能量密度稍低、循环寿命较短的特性,德勤管理咨询认为,未来钠离子电池的市场定位更多的会与锂离子电池形成互补而非替代关系。特别是在能量密度、续航要求相对低但对安全性、成本较为敏感的领域,钠离子电池展现出了巨大的市场潜力。企业可针对储能及低速交通工具市场应用进行相应地投入和研发,提前卡位钠离子电池这一朝阳行业。

4. 对下游电池企业和整车企业的启示

基于锂电池行业中期到远期的技术发展趋势,以及锂、钴等原材料供给紧张及价格上涨等现状,下游电池企业和整车企业都需要从技术路线选择、供应稳定及成本优化等方面积极调整其战略布局。

特别是对于整车企业来说, 一方面需要加快产品上市投放的阶段以应对新能源汽车市场爆发式增长,另一方面需要同时思考锂电池技术革新,成本管理,以及潜在的供应风险。

PDF版本将分享到199IT知识星球,扫描下面二维码即可!

]]>
预计2015年中国锂电设备市场规模达75亿元 //www.otias-ub.com/archives/401025.html Wed, 04 Nov 2015 07:26:15 +0000 //www.otias-ub.com/?p=401025 中国锂电池设备行业经过多年发展,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国产化率也不断提升。但是受国内基础工业落后、技术工艺积累时间短、管理水平较低的影响,设备行业发展水平整体与国外还是有较大差距。

    中国锂电池产能快速扩张

201511031547369184

2015年国内锂电设备市场规模将达75亿元

    根据调研,2009-2014年期间,中国锂电池新增产能85亿AH,到2014年总产能已经达到140亿AH,是2009年产能的4倍,其中动力型锂电池产能为50亿AH。特别是2009年以来,大量新增以磷酸铁锂为主的动力电池产能。

据统计,2014年中国锂电池设备产值为52亿元,同比增长38%。其中设备更新占比为36%,其他为新增设备的产值。2014年新增设备以圆柱电池和小软包电池为主,圆柱产能增长主要是由于移动电源市场的带动,而小软包类电池主要是电子烟和蓝牙耳机等小数码市场驱动。随着动力电池的增长的需求,2015年中国锂电池设备市场规模预计将达75亿元。

锂电池设备未来趋势是高精度、全自动化、智能化

目前国内锂电池设备与国外设备的差距,主要体现在自动化程度和精度等方面。随着人力成本的不断攀升,高自动化的锂电池设备将越来越受锂电池厂家欢迎,尤其是规模较大的电芯厂。此外高精度、全自动化、智能化的锂电池生产设备,使生产出的锂电池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和批次稳定性。

伴随着市场的快速增长,国内锂电池设备行业将迎来爆发。预计2015年锂电生产设备的国产产值将达到75亿元,实现翻倍增长;2020年锂电设备市场规模356亿元,国产设备产值将达到285亿元,国产设备占比从50%提高到80%。

锂电池生产环节众多,不同环节需要不同的专业设备。目前,锂电池厂商大多专注于生产某一种或某环节的设备,向其他环节延伸较少。为降低锂电池生产线的调试成本、提高锂电池生产的自动化水平,不同设备之间的融合势在必行。现在已有不少厂商提出“生产线交钥匙工程”概念,将整条生产线的研发和生产作为下一阶段的发展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