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 庄闲棋牌官网官方版 -199IT //www.otias-ub.com 发现数据的价值-199IT Fri, 14 Apr 2023 15:33:48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4.2 BMJ:哈佛大学研究发现空气污染或会增加患痴呆症的风险 //www.otias-ub.com/archives/1586392.html Fri, 21 Apr 2023 04:32:38 +0000 //www.otias-ub.com/?p=1586392 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The BMJ上题为Ambient air pollution and clinical dementi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哈佛大学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暴露于细颗粒物空气污染物(PM2.5)中或许会增加患痴呆症的风险。

研究者Marc Weisskopf表示,这或许是为监管机构和临床医生提供可操作数据的一大进步,能让其了解关于这一极其重要的健康话题的相关研究报道;这些研究结果还能被诸如环境保护署等机构所使用,目前环境保护署正在考虑加强对PM2.5暴露的限制,而本文研究结果支持了这种措施的公共卫生重要性。

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首次使用新型的非随机暴露研究中的偏见风险ROBINS-E)工具来进行系统性的回顾和荟萃分析,该工具要比其它评估方法更能详细地处理环境研究中的偏见,其也是首次包括使用主动病例确认的新型研究,这种方法主要涉及对整个研究群体进行筛查,随后对基线上并未患痴呆症的人群进行痴呆症的现场评估。

目前全球有超过570万人都患有痴呆症,预估这一数据截至到2050年将会增加到1.53亿,而这些病例中有高达40%的人群被认为与潜在的可修饰风险因素(比如暴露于空气污染物中等)相关联。这项研究中,研究者Weisskopf及其同时对2000多项研究进行筛选,最后确定了51项评估环境空气污染物和临床痴呆症之间关联的研究,所有研究都是在过去10年里所发表的。研究者利用ROBINS-E对这些研究进行偏见的评估,其中16项符合荟萃分析的标准,大部分的研究都是关于PM2.5的,而且二氧化氮和氮氧化物是空气中其次最常见的污染物,在荟萃分析中所使用的研究中,有9项研究使用了主动的病例确认。

空气污染或会增加机体患痴呆症的风险。

图片来源:The BMJ (2023). DOI:10.1136/bmj-2022-071620

研究人员发现有一致性的证据能揭示PM2.5与痴呆症之间的关联,即使每年的暴露水平低于目前美国环保署所规定的12微克/每立方米空气(μg/m3)的标准,尤其是在使用主动病例调查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平均每年的PM2.5暴露水平增加2 μg/m3,个体患痴呆症的风险就会增加17%。此外他们还发现证据揭示了机体痴呆症与氮氧化物(年暴露量每增加10μg/m3,痴呆症风险就会增加5%)和二氧化氮(年暴露量每增加10μg/m3,痴呆症风险就会增加2%)之间的关联,尽管数据非常有限。

研究者还指出,空气污染与痴呆症风险的估计关联小于其它风险因素,比如教育程度和吸烟等,然而由于接触空气污染的人群数量众多,人口层面上的健康影响或许是非常巨大的。Weisskopf教授表示,鉴于目前痴呆症病例数量巨大,因此识别出可改变修饰的风险因素来减少疾病的负担或许具有巨大的个人和社会影响;而且暴露于PM2.5和其它空气污染在某种程度上也能通过个人的行为来进行改变,但更重要的就是通过监管。尽管如此,本文研究结果也能为人类的疾病负担和监管设置工作提供当前的最佳评估。

原始出处:

Elissa H Wilker,Marwa Osman,Marc G Weisskopf. Ambient air pollution and clinical dementi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The BMJ (2023). DOI: 10.1136/bmj-2022-071620

Andrew Sommerlad,Kathy Y Liu. Air pollution and dementia The BMJ (2023). doi: 10.1136/bmj.p655

来自: 生物谷

]]>
BMJ:22年国人研究显示,长年吃大蒜,胃癌死亡风险降低34% //www.otias-ub.com/archives/1439584.html Sun, 22 May 2022 16:04:17 +0000 //www.otias-ub.com/?p=1439584

吃面不吃蒜,香味少一半。四川的蒜泥白肉、海南的蒜蓉粉丝虾、陕西的蒜蘸面…… 大蒜,在舌尖上的中国占据了重要地位,成就了无数中华美食。

中国人与蒜的渊源,毫不夸张地说,有上千年的历史。宋代罗愿所著的《尔雅翼》中有胡人以大蒜涂体,爱其芳气,又以护寒的说法(大蒜味的香水还真是独特),而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总结出大蒜功效为通五脏,达诸窍,去寒湿,辟邪恶,消肿痛,化积肉食

吃过大蒜的人都有这样的体验,饭后和别人讲话都要捂着点嘴。正是大蒜这种独特的辛香,使得人们对它的态度呈两极分化。那么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这让人又爱又恨的蒜,到底有没有健康好处呢?

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院长游伟程团队开展的一项历时 22 年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评估了幽门螺旋杆菌治疗、维生素补充和大蒜补充对预防胃癌的影响,结果显示:持续 7 年摄入大蒜补剂与胃癌死亡风险降低有关,与幽门螺杆菌治疗两周、摄入维生素补充剂 7 年有着相似的效果,但与胃癌发病率降低无关。该研究论文发表在 BMJ 上。

山东临朐县是世界上胃癌死亡率最高的地区之一,1980-1982 年期间胃癌死亡率为男性 55/10 万人,女性 19/10 万人(年龄调整后)。1995 年研究学者在临朐县招募志愿者,经过纳入标准筛查后,最终共纳入 3365 名胃癌高发地区的志愿者作为 RCT 的试验对象。

3365 名受试者的年龄分布在 35-64 岁。其中,2258 名幽门螺杆菌抗体血清学呈阳性的受试者,被随机分配到三种干预措施或者安慰剂组,这三种干预措施为幽门螺旋杆菌治疗组、维生素补充组和大蒜补充组;1107 名幽门螺杆菌为阴性的受试者,也会被随机分配到维生素补充组、大蒜补充组或安慰剂组。

各组情况如下:

自己做的

经过 1995 – 2017 年的 22.3 年随访后,在全部 3365 名受试者中,共出现 151 名胃癌患者以及 94 例胃癌死亡。其中,79% 的胃癌患者以及 81% 的胃癌死亡病例来自基线幽门螺旋杆菌为阳性的人群。

幽门螺旋杆菌的治疗和摄入维生素补充剂可以显著降低罹患胃癌的风险。多变量调整后,接受幽门螺旋杆菌治疗的参与者的患胃癌风险比对照组低 52%P<0.001),摄入维生素补充剂的参与者的患胃癌风险比对照组低 36%P=0.02)。从患胃癌的比例上看,摄入大蒜补充剂的参与者比对照组的略少,但差异并不显著。

从胃癌死亡率的角度来看,三种干预措施均是其保护因素,且具有统计学意义。幽门螺旋杆菌治疗可以将胃癌死亡率降低 38%,摄入维生素补充剂降低 52%,摄入大蒜补充剂降低 34%。但并未发现上述三种干预措施与其他癌症或心血管疾病的死亡存在关联。

进一步的 Kaplan-Meier 曲线显示,幽门螺杆菌治疗和摄入维生素补充剂在大约 8 年后,而摄入大蒜补充剂在大约 12 年后,对胃癌死亡率的降低作用变得更加明显。

但研究者也表示,分别比较三种干预方法在降低胃癌发病及死亡风险的治疗效果,发现三种方法间并未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也就是说,摄入大蒜补充剂起效可能会比较慢,但效果会逐渐明显,且能在 22 年间持续存在!

综上,此研究发现 2 周的幽门螺旋杆菌治疗以及持续 7 年摄入维生素补充剂可以显著降低胃癌发病和死亡风险,且保护作用长期存在。摄入大蒜补充剂,降低患者胃癌发病风险的作用并不显著,但可以显著降低胃癌死亡风险。

此外,游伟程教授团队于 1 年后在 JAMA Network Open 上发表的新研究,在纳入了生活方式后对受试者的胃癌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在从不喝酒的人群中,摄入大蒜补充剂的保护作用更显著,与对照组相比胃癌死亡风险下降 67%

本研究的作者在论文末表示,目前来看幽门螺旋杆菌治疗是一种较有效的预防胃癌的方法,但并不能完全消除胃癌的发生,也可能导致菌株产生耐药性。而维生素和大蒜补充剂在降低胃癌发病、死亡风险上具有潜在价值。虽然见效慢,可能要数年才能产生影响,但从长远来看也算是成本较低且安全有效的措施。

当然,本研究还留下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光吃蒜能不能起到类似大蒜胶囊的效果?一天吃多少蒜可以与其等同?这蒜要怎么吃?等等等等,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去回答。

还真是神机妙呢!

参考资料

[1]Li W, Zhang J, Ma J, Li Z, Zhang L, Zhang Y et al. Effects of Helicobacter pylori treatment and vitamin and garlic supplementation on gastric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follow-up of a randomized interventiontrial BMJ 2019; 366 :l5016 doi:10.1136/bmj.l5016

[2]Guo Y, Li Z, Zhang J,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Lifestyle Factors, Vitamin and Garlic Supplementation, and Gastric Cancer Outcomes: A Secondary Analysis of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Netw Open. 2020;3(6):e206628. doi:10.1001/jamanetworkopen.2020.6628

撰文 | Swagpp

编辑 | Swagpp

来源|梅斯医学

]]>
BMJ:近8万人数据显示月经规律和长寿有关 //www.otias-ub.com/archives/1146023.html Tue, 03 Nov 2020 08:31:55 +0000 //www.otias-ub.com/?p=1146023

到了青春期,女性就会出现月经这种生理现象,一般女性的月经周期平均的天数是二十八天。一项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月经周期特征和过早死亡是否受到了生活方式、心理和生殖因素的影响,并评估了月经不规律或月经周期过长是否与过早死亡有关。

这项研究发表在近期的BMJ期刊上,论文标题为《Menstrual cycle regularity and length across the reproductive lifespan and risk of premature mortality: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世界卫生组织将过早死亡定义为:70岁之前死亡。在2016年,这部分人群占全球死亡人数的52.4%。《护士健康研究II》始于1989年,招募了116429名美国女性注册护士。参与者每两年通过邮寄或电子问卷进行跟踪调查,收集生活方式、饮食、病史等信息和意外事件。

在排除了没有完全报告月经周期特征的妇女,剩下了79505名妇女。在1989年和1993年的问卷调查中,汇报了青春期和成年期的女性月经周期的规律和时间(不包括怀孕和哺乳期)。

汇报分为非常有规律(3-4天内)、有规律(5-7天内)、通常不规则、总是不规则或无周期。有规律的妇女中,75%的周期长度为26-31天,只有1.5%的妇女报告周期极端(<21天,≥40天或太不规则)。该研究平均年龄为37.7岁。

与报告月经周期很规律的妇女相比,报告月经周期不规律或没有月经的妇女的BMI较高(28.2vs25.0),并且更有可能患有高血压(13.2vs6.2%)、高血脂(23.9vs14.9%)、多毛症(8.4vs1.8%)、子宫内膜异位症(5.9vs4.5%)、子宫肌瘤(10.0vs7.8%)和糖尿病(有糖尿病家族史)(19.4vs15.8%)。

与正常周期(26~31天)妇女相比,周期为40天或以上或过于不规律也观察到相似的结果(如下表)。此外,吸烟在周期通常为25天或少于25天的女性中更为常见。

月经周期不规则或经期较长的妇女,其过早死亡发生率高于月经周期正常或月经周期短的妇女(如下图)。在所有年龄段里,月经周期越来越不规律时,过早死亡的风险就越大(如下图)。

在29-46岁之间报告周期不规律的妇女中,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比癌症死亡率或其他原因死亡的早逝风险略高(如下表)。

在青春期和整个成年期经历不规则或长月经周期的妇女比报告有规律或短周期的妇女更可能在70岁之前死亡。这些在青春期和成年期持续存在的不规律和更长周期中更为明显。尽管成年期不规律和周期长与癌症和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风险较高有关,但这些对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影响更大。

为支持我们的研究结果,一项在40余年的研究中,美国有15005名母亲进行了前瞻性队列研究。结果显示月经周期不规律的女性死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更高。在同一队列中,另一项研究发现月经周期不规律的女性因卵巢癌而死亡的风险更大,当我们排除患有多毛症、子宫内膜异位或子宫肌瘤的女性时,不规则和较长的月经周期会导致较高的过早死亡风险持续存在。周期长和吸烟对死亡率有共同影响,月经周期功能障碍可能与吸烟有关,并增加过早死亡的风险。

局限性

研究人员发现,在晚年报告长周期或不规则周期的女性中,过早死亡的风险更高,这可能部分是由于早期年龄段的回忆准确性降低所致;其次,很大比例的参与者(26%)没有完全报告他们在整个生育期内的月经周期特征,这可能导致了选择偏差。尽管控制了多种潜在混杂因素,但不能排除残余混杂的可能性。此外,参与者大多是白人女性,她们有共同的职业和教育背景,这可能会限制研究结果。最后,在随访期间死亡的妇女中,不能确定死因的比例很高(15%),这妨碍了对特定疾病死亡率作出精确的估计。

无论如何,长期有月经不调一定要重视,若长期有月经不调,要想一下是不是自己生活方面不规律,平时饮食吃太多冰的,或者口味太重了,反思一下并针对性去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