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G呼吁各国“大幅增加获取信息和通信技术的机会,并努力在最不发达国家提供普遍和负担得起的互联网接入”。虽然2020年是最后期限,但只有孟加拉国和不丹这两个最不发达国家实现了这一目标。其他一些国家有望在本世纪末之前实现这一目标。
但是,二十多个最不发达国家尚未达到或接近这两个目标。与此同时,虽然一些最不发达国家的互联网覆盖和定价正在逐步改善,但互联网的使用却没有跟上全球步伐。在最不发达国家,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访问互联网但却不能使用互联网。虽然这与互联网设备的成本有关,但更大的原因是缺乏意识和网络技能。
2020年,46个最不发达国家的总人口为10.6亿人。但是,地理位置、人口规模和收入在群体内部各不相同,这些条件影响着网络发展。
国家数据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包括传输、交换和存储数据的设施。国家在传输网络、互联网交换点(IXP)和数据中心方面存在巨大差距。最不发达国家的国家传输网络覆盖率和密度落后。这对互联网接入和服务质量产生了影响。IXP在降低互联网接入成本和减少数据交换延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有19个最不发达国家缺乏IXP。此外,在有IXP的最不发达国家,许多设施没有产生应有的影响。最不发达国家的数据中心供不应求。18个最不发达国家没有联网的数据中心。
新冠疫情期间的检疫措施导致世界各地的人们转向网上购物。但是,对许多最不发达国家来说这是不可能的,因为缺乏网上商店和配套。一项令人鼓舞的举措是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为加强许多最不发达国家的电子商务提出了诊断和具体建议。
随着网络安全风险、优先事项和资源的发展,GCI 也进行了调整,以更准确地反映各国采取网络安全措施的情况。各国已报告使用 GCI 促进各项与网络安全有关的领域:
从全球得分和排名来看,美国排在首位,其次是英国、沙特阿拉伯和爱沙尼亚。这四个国家的得分都超过99分。其他排在前十名的国家还有韩国、新加坡、西班牙、俄罗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马来西亚等。中国排在第三十三位,网络安全得分92.53。
在亚太地区,网络安全得分和国家发展水平并不一定相关。虽然韩国和新加坡这样的发达国家排在首位,但是马来西亚和印度都排在前五位。这说明发展中国家也可以通过有效的措施提高国家网络安全。
2019年,世界产生了5360万吨电子垃圾,人均7.3公斤。自2014年以来,全球电子废物量增长了920万吨,预计到2030年将增长到7470万吨,仅16年就几乎翻了一番。电子废弃物的日益增长主要是由于EEE的高消费率、短寿命周期以及很少的维修选项。2019年亚洲电子废物量最高,为2490万吨,其次是美洲(1310万吨)和欧洲(1200万吨),非洲和大洋洲分别产生了290万吨和70万吨。欧洲人均电子废物量居世界第一,人均16.2公斤。大洋洲排名第二(人均16.1公斤),其次是美洲(人均13.3公斤),亚洲和非洲人均仅为5.6公斤和2.5公斤。
2019年,正式记录的回收量为930万吨,与产生的电子废物相比为17.4%。2014年以来,该项目的年增长量为180万吨,年均增长近40万吨。但电子废弃物量增加了920万吨,因此回收活动与全球电子废弃物增长速度不同步。统计显示,2019年,回收率最高的大陆为欧洲,达到42.5%;亚洲排名第二,达到11.7%;美洲和大洋洲分别达到9.4%和8.8%,非洲的回收率最低,只有0.9%。
2019年产生的电子废弃物中有82.6%(4430万吨)的命运不确定,其去向和环境影响在不同地区不同。在高收入国家,通常建立废物回收基础设施:
2016年11月22日,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了《Measure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Report 2016》(以下简称“衡量信息社会”),其中对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上一年度ICT服务价格(电信业务资费)进行调查,形成IPB指数。报告显示,我国各项电信资费水平处于全球中低水平阵营。宽带发展联盟摘录了相关排名情况,并邀请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马源副所长做了解读:
一、移动蜂窝电话一篮子价格
二、固定宽带包月最低价格
三、移动手机上网预付费500MB最低价格
专家解读:
一、 IPB指数是什么?
IPB 指数是ICT价格篮子(ICT Price Basket)的缩写,由国际电信联盟(ITU)自2009年起每年在《衡量信息社会》年度报告中发布。该指数重在考察各国信息通信服务的普及价格,用来反映当前阶段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人民使用ICT服务的负担程度,已成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衡量ICT服务价格可承受性的重要参考指标。
二、 IPB指数都包含哪些内容?
IPB指数主要包括移动蜂窝电话一篮子价格、固定宽带包月最低价格、移动宽带预付费500MB最低价格3项指标。
三、 IPB指数的排名是如何计算的?
ITU首先调查并计算出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各指标情况,换算成美元得到绝对价格;然后根据该绝对价格占居民月人均国民总收入(GNI)的比重,计算得到相对价格;最后按相对价格由低到高的顺序进行全球排名。
四、IPB指数如何采集的数据?
ITU报告中发布的IPB指数采用各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或首都的主导运营商的资费水平。举例来说,固定宽带包月最低价格采用的是北京联通的价格;移动蜂窝电话一篮子价格采用的北京移动的价格。
其中,移动蜂窝电话一篮子价格相对复杂。包括30个语音通话和 100条文本短信的最低价格。语音通话时间上按高峰期、非高峰期和周末,空间上按打给固定用户、网内用户和网外用户,分配不同的权重,计算得出拨打30次通话累计50.9分钟的通话费用。
五、我国IPB指数排名情况如何?
最新国际电信联盟2016年《衡量信息社会报告》显示我国2015年各项电信资费水平处于全球中低阵营。
移动蜂窝电话一篮子价格的绝对值和相对值水平均处于全球低端阵营,国际排名靠前(按资费从低到高排名)。我国移动蜂窝电话一篮子价格绝对值为4.00美元,在193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22位,相对值为0.65%,在全球184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37位,处于全球资费最便宜国家之列。
固定宽带包月最低价格的绝对值和相对值均处于中端水平阵营,国际排名居中(按资费从低到高排名)。我国固定宽带包月最低价格绝对值为19.27美元,在190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81位;相对值为3.12%,在182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89位。
移动宽带预付费500MB最低价格绝对值处于全球低端水平阵营,相对值处于中低端水平阵营,国际排名靠前(按资费从低到高排名)。我国移动宽带预付费手机上网500MB最低价格的绝对值是4.82美元,在184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在第36位,相对值为0.78%,在全球178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在53位。
六、如何客观看待IPB指数?
IPB指数旨在考察各国信息通信服务的普及价格,及其与国民收入的适应程度,关注的是各国用户在满足基本通信需求的情况下,使用ICT服务所需付出的最低价格,也被称为门槛价格。
从排名情况看,我国整体资费水平处于全球中低水平阵营,IPB指数基本反映了我国情况,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适应,适度超前。从数据准确性来看,客观来讲,由于国际电联制定IPB指数需要统筹兼顾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不同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因此具有一定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高估了我国用户ICT服务真实负担程度。具体来说,ITU在采集各国ICT服务价格数据时,选取的代表性城市是各国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或首都,在我国选的是首都北京。与发达国家或者国土面积比较小的国家国内各个城市经济发展差距不大的情况不同,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水平差距很大,北京的人均GNI和ICT服务价格都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作为研究机构,也采集了全国各主要城市的资费情况,以北京的固定宽带业务为例,其包月最低价格为123.33元包月,大约是目前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目前,全国固定宽带包月超过100元的省会城市只有3个,大部分省会城市(20个)处于60元到100元之间,还有8个省会城市固定宽带包月价格在60元以下。因此,用北京的价格数据来代表中国的ICT服务价格,高估了一倍左右;而在人均GNI数据上,全国平均水平还不到北京地区的一半。所以,用北京的ICT服务价格除以全国人均GNI,实际上是以相对高的门槛价格水平除以全国相对低的收入水平,这样得出的相对价格,至少要比全国用户使用ICT服务的真实负担程度高估出四倍以上。
总的来看,我国既要重视和关注IPB指数,也要客观地认识和看待它。虽然IPB指标选取具有一定局限性,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的电信资费水平现状,为我国与国际水平进行比较提供了参考和依据。相信通过对标国际,将有利于我国不断查补短板,以促进通信业更加蓬勃地发展,为助力数字经济、支撑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国际电信联盟(ITU)在其主要年度报告《衡量信息社会报告》中披露的数据显示,全球目前有30多亿人可以上网,且几乎全世界所有国家的信息通信技术(ICT)都在继续保持强劲增长。
该报告被公认为是世界上全球ICT发展状况数据和分析最可靠与最公正的资料库,为各国政府、金融机构和全球私营部门分析师广泛采用。最新的数据表明,互联网使用人数持续稳定增长,2014 年全球增长率为6.6%(发达国家为3.3%,发展中国家为8.7%)。发展中国家的互联网用户数量在五年中(2009~2014年)翻了一番,现在有三分之二的网民在发展中国家。
在尚未使用互联网的43亿人中,90%生活在发展中国家。世界上42个连接程度最低的国家有25亿人口,ICT接入在很大程度上仍遥不可及,拥有大量农村人口的国家尤其如此。
“ICT具有使我们的世界变得更美好的潜力——对于那些最为贫穷、被剥夺权利最多的人们(包括妇女、青年及残疾人等)而言,尤其如此。”国际电联秘书长哈玛德·图埃博士如此表示。“这份重要报告是全球ICT发展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衡量,我们就无法跟踪进步情况,这也是国际电联按照100多项指标收集200个经济体ICT统计数据的原因。”
在移动通信领域,该报告预测,移动签约用户数量将在2014年底达到70亿,大约与全球总人口相当。但报告也发出警告:不应得出人人均可上网的结论;实际上,许多用户有多项签约,有时总体增长数值难以体现出位于金字塔最底层国家在连通水平方面的些微的实际改善。据估计,世界上有4.5亿人的居住地仍然没有移动通信服务。
令人欣慰的是,该报告指出,贫困国家在获取国际带宽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国际总带宽中所占比例已从2004年的9%上升为现在的30%以上。但缺乏足够的国际互联网带宽依然是许多连通程度最低国家发展ICT的主要障碍,且这往往限制了互联网接入的质量。
“ICT 恰恰在贫困和农村地区可发挥尤其重要的影响。”编撰该报告的国际电联电信发展局主任布哈伊马·萨努如此表示。“分析表明,《千年发展目标》中的许多指标与ICT发展指数(IDI)密切相关,那些与脱贫和改善卫生条件有关的《千年发展目标》尤其如此。报告还认为,ICT方面取得的进展与实现一些千年发展目标的进展相互关联。国际电联一直倡导并推进着信息通信技术发展,将其视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石。”
ICT发展指数的国别排名
丹麦位居国际电联ICT发展指数(IDI)排行榜榜首。IDI是一种根据各国ICT接入、使用和技能水平,对166个国家进行排名的综合性衡量方法。紧随其后的是韩国。
位于IDI排名前30位的国家包括欧洲国家和其他区域的高收入经济体,其中包括澳大利亚、巴林、加拿大、日本、中国澳门、新西兰、新加坡和美国等。今年,几乎所有接受调查国家的IDI排名均有所提高。
在区域比较方面,欧洲平均IDI值为7.14,仍遥遥领先于成绩第二的区域独联体国家(IDI 值为5.33),之后是美洲(4.86)、亚太(4.57)、阿拉伯国家(4.55)和非洲(2.31)。中国的IDI排名为第86位,IDI值为4.64。
在过去的12个月中,独联体和阿拉伯国家在区域平均IDI方面增长幅度最大。
活力四射
报告列出了一组“最富活力的国家”,这些国家在过去一年中IDI排名上升的幅度创下高于平均水平的纪录。这些国家包括(按上升幅度排序):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斐济、佛得角、泰国、阿曼、卡塔尔、白俄罗斯、波黑和格鲁吉亚。平均而言,发达国家的IDI数值是发展中国家的两倍。
家庭和社区接入
截至今年年底,全球几乎44%的家庭将可在家上网,而去年和2010年的数字分别为40%和30%。在发达国家,现已有78%的家庭拥有住宅互联网接入;与此相比,发展中国家的比例为31%,而联合国48个最不发达国家只有区区5%。
在过去十年中,学校互联网接入取得了长足进步。在发达国家,绝大多数学校现已拥有宽带互联网,许多工业化国家已经实现了100%的学校连接。在发展中国家也取得了显著进展,但接入水平差异很大,不仅是在各国之间,各国的不同地区之间也存在差异。
报告指出,公共图书馆和邮局作为公共ICT接入点的潜力尚未得到充分挖掘。在全世界范围内,虽然20%的邮局拥有宽带连接,但仅有10%的邮局向公众提供互联网接入。据万国邮政联盟称,如将提供公共互联网服务的邮局比例提高到45%,则全球三分之一农村地区和城镇可实现互联网连接。
不断扩大的城乡鸿沟
《2014 年衡量信息社会报告》同时还发出警告,即便在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ICT发展方面的城乡鸿沟也在不断加深。日本和韩国等高度发达经济体的城乡差异最小,这些国家城市地区的家庭互联网普及率仅比农村地区高4%。但是在哥伦比亚和摩洛哥等发展中国家该差距明显加大,甚至可达35%,预计在更为贫穷的国家差距更甚,但那里的数据几乎无从获取。
该报告指出,总体而言,农村互联网接入的增长远逊于城镇,因而农村家庭的宽带互联网连接应始终是各国决策者的头等大事。
市场竞争和价格可承受性
宽带价格继续走低;2008~2013这5年间,全球入门级固定宽带的价格下降了70%。同期,标准入门级宽带网速从256kbps提升至1Mbps。
发展中国家的价格降幅最大,平均价格呈每年递降20%的趋势。但报告确认,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固定宽带签约费用仍超出了联合国宽带数字发展委员会制定的价格可承受性目标,即人均国民总收入的5%。报告发现,发达国家移动宽带的价格可承受性比发展中国家高出六倍。
报告将市场竞争和最佳ICT监管做法视为提供价格可承受的ICT服务的关键驱动力;报告中采用的最新分析显示,若能改善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和监管框架,则固定宽带的价格最多可降低10%。
有关收入差距的最新分析显示,各国在家庭收入和支出方面的差距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固定宽带服务的价格可承受性。这方面差距最小的是冰岛,20%最富裕人口的入门级固定宽带价格的可承受性仅是20%最贫困人口的3.5倍。而在天平的另一端,玻利维亚、巴西、哥伦比亚、洪都拉斯和南非等国,20%最富裕人口与20%最贫困人口的情况相比,价格可承受性差距达20倍以上。
“大数据”的潜能
今年的报告特别关注ICT设备和应用如何发挥“大数据”的潜能,改善医疗卫生、教育和环境管理等公共服务,随着人类活动数字化水平的提升,从海量分散来源采集并分析数据已成为可能。
人们已将ICT服务业领域的大数据用于对公共政策的大规模全面剖析,例如建立收入水平差距方面的对应关系。将来,大数据采集还将通过分析为衡量信息社会提供宝贵信息,例如,利用移动签约数据提供移动特征资料并了解不同种类服务的使用情况。
国际电联正与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和各国国家统计局协作,确定如何利用大数据完善制定社会经济政策的方法。
在线内容
互联网用户的稳步增长体现为在线内容量的急剧膨胀。随着越来越多的用户创建、分享并将内容上传至社交网站,社交媒体应用正在并将继续为促进互联网的使用作出巨大贡献。
据该报告称,如今已涌现出一批全球性的内容提供商巨头。例如,每分钟会有100小时以上的视频内容被上传至YouTube。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视频文件共享服务平台,YouTube的服务足迹遍布61个国家,每月有10亿以上的不同访问用户,而世界上最大且使用最广泛的在线大百科全书维基百科(Wikipedia),现今已使用287种语言提供了3000多万篇文章。
发达国家主导着互联网内容制作,2013年发达国家的域名注册占所有新注册域名的80%,而非洲的域名注册比例却不足1%。
国际电信联盟(ITU)5月5日发布的最新预测数字表明,截至2014年年底,互联网用户数有望达到30亿,其中三分之二在发展中国家。全球移动宽带签约用户数也将达到23亿,这些用户中的55%预计来自发展中国家。
国际电联秘书长哈玛德·图埃表示:“新发布的ICT数字再次表明,信息通信技术仍然是信息社会的主要驱动因素。”
国际电联电信发展局主任布哈伊马·萨努指出:“要想了解信息社会,我们必须对此予以衡量。不衡量,就无法跟进进展或确定需要关注的差距。”
——固定电话用户日趋减少
统计数据结果显示,固定电话普及率在过去5年间持续下降。到2014年年底,固定电话用户将比2009年减少1亿。
——移动蜂窝用户将达70亿
到今年年底,移动蜂窝用户数将接近70亿,其中36亿在亚太区域。这一攀升主要源于发展中国家的增长。发展中国家的移动蜂窝用户将占全球总数的78%。
有数据显示,移动蜂窝增长率已跌至有史以来最低水平(全球2.6%),这表明市场已接近饱和。
今年年底,非洲和亚太的普及率将分别为69%与89%,是移动蜂窝增长最强劲(但普及率最低)的区域。独联体国家、阿拉伯国家、美洲和欧洲的普及率已超过100%,预计今年的增长率不足2%。移动蜂窝普及率最高的区域是独联体国家。
——固定宽带普及率在发展中国家增长放缓
到今年年底,全球固定宽带普及率将达10%。
固定宽带用户中,亚太占44%,欧洲占25%。非洲的固定宽带用户尽管在过去4年中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势头,占全球总数不足0.5%,因此,非洲的普及率依然很低。
非洲、阿拉伯国家和独联体国家是仅有的实现固定宽带普及率两位数增长的区域。美洲区域固定宽带普及率最低,据估计为2.5%,到今年年底,普及率将为17%。欧洲的固定宽带普及率比其他区域更胜一筹,相当于全球普及率的三倍。
——全球移动宽带用户将达23亿
今年年底,全球移动宽带普及率将达32%。发达国家的移动宽带普及率将升至84%,相当于发展中国家(21%)的4倍。全球将有23亿移动宽带用户,其中55%来自发展中国家。
移动宽带普及率最高的区域为欧洲(64%)和美洲(59%),紧随其后的是独联体国家(49%)、阿拉伯国家(25%)、亚太(23%)和非洲(19%)。
——发达国家家庭互联网接入接近饱和
到今年年底,全球拥有互联网接入的家庭将增至44%。发展中国家中31%的家庭将拥有互联网连接,而发达国家为78%。分析表明,家庭互联网接入在发达国家已接近饱和水平。
独联体国家中二分之一以上的家庭拥有互联网连接。而在非洲这一比例仅有十分之一,但非洲的互联网家庭接入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
——30亿人将使用互联网
截至今年年底,全球互联网用户将接近30亿。全球三分之二的互联网用户来自发展中国家。这意味着全球互联网用户普及率将达40%,其中发达国家为78%,发展中国家为32%。目前尚未使用互联网的人中,90%以上在发展中国家。
在非洲,到今年年底,上网人数将达20%,比2010年增加10%。美洲约三分之二的人将在今年年底用上互联网,成为普及率仅次于欧洲的区域。
欧洲的互联网普及率将在今年年底达到75%。2014年年底亚太上网人数将占三分之一,全球互联网用户中约45%来自亚太区域。
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的年度报告《Measuring the Information Society-2013》中,用该图表给出了2003年到2013年十年间全球基本通信服务用户规模增长情况(图表基于每百人用户数,2012、2013年是预测数据,2012年数据可能尚未有效统计出来)。
移动通信用户数近四年增速放缓,从之前年均增长20%左右,降到近四年的10%左右,整体上已接近饱和状态(每百人有近一百名用户),ITU预测,到2013年底,移动通信用户将达到约68亿,基本覆盖所有人口。
而家庭互联网接入用户数仍在以平稳速度(10%-20%之间)增长,2010年超过使用互联网的个人用户数,近两年可直追平均50%的渗透率。
近年来唯一稳步下降的是固定电话用户数,从05年开始显示下降迹象,但降速不是非常快,如今渗透率仍然在15%以上,用户转移与增长替代已经基本朝向移动通信,固定电话用户渗透率未来可能稳定在10%-15%之间。
缓慢爬升的是固定宽带用户数,渗透率仍然在10%以下,移动宽带对它的增长替代作用明显。
唯一可以用“急剧增长”来形容的是移动宽带活跃用户数(激活并平稳使用号码卡),2010年以来用户规模年均增长可达30%~50%,ITU预计今年底渗透率接近30%。
移动宽带的增长曲线里我们看到两个有趣节点,2007年和2010年,ITU在该统计图从2007年开始计入移动宽带,2010年出现增长率明显向上的拐点,如果没有记错,苹果在前一时点发布了iPhone1,在后一个时点发布了iPad1,到底是苹果引领了移动市场?还是移动市场的大势推动了苹果发布这两项产品?读者可以自鉴。
报告指出,电视传输尽管经历了若干次技术变革,一直是一项普通的电子通信服务,普及率未曾下降:截至2012年底,全球约80%的家庭拥有电视。这意味着,全球大多数人可以接收到电视信号,使电视的普及率大大超过其它信息通信系统。
由于覆盖面广,采用率高,电视有能力履行与通信相关的一些公共服务。与此同时,电视是私营内容制作公司、传播公司和网络的主要市场。这些私营利益攸关方是推动电视前行并促进电视网络发展的关键力量。
1、2012年,发展中国家拥有电视机的家庭占72%,发达国家占98%。
据估计,2012年底,全球范围内14亿家庭中每个家庭拥有至少一台电视机。2008年,在发达国家,几乎所有家庭都有电视,而发展中国家拥有电视的家庭当时占69%。从2008年至2012年,主要增长表现在发展中国家:在上述4年内,拥有电视的家庭数量增加了8700万,使家庭电视普及率在2012年达到72%。而发达国家的家庭电视普及率稳定保持在98%。
然而,如图1所示,进一步增长的空间依然存在:截至2012年底,发展中国家依然有3.5亿家庭尚无电视机——非洲尤其突出,2012年底,拥有电视的家庭不足三分之一。相反,在所有其它区域,家庭电视普及率均超过75%。
图1 2008-2012年,全球各区域拥有电视机的家庭(数据涉及140个国家,占全世界所有家庭的98%)。
2、2012年,数字电视家庭数量首次超过模拟电视家庭。
数字传输作为一项成熟技术迅速取代模拟技术,其稳健性和频谱的高效利用带来了质量的提升和更多的渠道选择。
如图2所示,从2008年至2012年,从模拟向数字电视接收的过渡席卷全球。2012年,55%的家庭拥有接收数字电视信号的电视机——而2008年仅有30%。数字电视传输于2012年超过半数。数字电视转换亦在发展中国家进行,接收数字电视的家庭数量在4年内几乎增加了两倍。在发达国家,2012年底,通过数字技术接收数字电视信号的家庭占所有家庭的81%。
图2 2008-2012年,全球和发展水平不同区域拥有数字电视的家庭(数据涉及140个国家,占全世界所有家庭的98%)
各国政府和各项国际举措有助于实现向数字电视接收的过渡。国际电联《2006年日内瓦协议》(GE06)就是有关数字转换的重要国际举措之一:2006年,来自欧洲、中东和非洲120个国家的政府就引入数字广播的若干举措达成一致,其中包括实现模拟地面电视转换的截止日期。多家付费电视运营商通过鼓励用户向数字转换进一步起到了助推的作用。
如图3所示,各区域接收数字电视信号的家庭在拥有电视家庭总数中的比例迥然相异。在美洲、阿拉伯国家和欧洲,2012年底,半数以上接收电视信号的家庭均采用了数字技术。阿拉伯国家主要得益于作为电视信号接收主要手段的卫星技术(数字化)的普及。在美洲,数字电视普及率的提高主要由于有线电视网络向数字技术的转换。欧洲在接收数字电视信号的家庭电视普及率上名列榜首,因为欧洲在向数字地面技术转换的过程中取得巨大进展。
另一方面,非洲、独联体国家和亚太区域的电视数字转换依然任重道远。然而,所有三个区域在2008至2012年间接收数字电视的家庭数量均增加了1倍以上。在独联体国家区域,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家庭从模拟电视接收向数字技术的转换。非洲的数据显示,很多刚拥有电视的家庭直接采用了数字技术。在亚太,向数字电视的转换和直接采用数字技术的新家庭推动了数字电视的腾飞。
为进一步推进数字转换进程,国际电信联盟认为需要采取一系列政府行动(如法律、技术规范、频谱重新划分、新授权、跨边界频率协调)才能使运营商有效开始进程并使各家庭适应变革。国际电信联盟还认为各国政府应制定国家战略,以便协调实现数字转换所必须的各项行动。这些战略应包含明确的目标和截止期限并进行定期监督。应以透明的方式向所有人和利益攸关各方(包括私营部门)通报所取得的进展。这一点对于仍处于数字转换早期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尤为重要。
全球移动用户数逼近全球人口,增速放缓
2013年全球移动用户共计68亿,其中35亿在亚太地区
全球移动用户渗透率接近100%,于是增速放缓。全球移动用户渗透率96%,发达国家为128%,发展中国家为89%
27亿网民,人口的39%使用互联网
在发展中国家,使用互联网的女性比男性少16%,网民渗透率31%,而在发达国家网民渗透率达到77%;欧洲是网民渗透率最高的国家,为75%,其次是美国为61%,非洲16%的人口使用互联网,仅为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一半
男性网民比例高于女性
全球男性网民的比例高于女性,女性网民渗透率为37%,男性网民渗透率为41%,男女网民的数量分别为15亿和13亿;发展中国家有8.26亿女性网民,9.8亿男性网民。而发达国家有4.75女性网民,4.83男性网民,发达国家男女网民的比例比较接近,发展中国家女性上网的比例比男性低16%
全球有7.5亿家庭联网,占全球家庭的41%
2013年,41%的家庭联网,其中一半在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家庭联网的比例达28%。发达国家,78%的家庭联网。11亿未联网的家庭中有90%在发展中国家
欧洲家庭联网的比例最高,非洲最低
2008年到2012年全球固网宽带资费下降了82%
你降了没?随着宽带资费的下降,固网宽带渗透率提升。在过去5年,固网宽带占人均GNI的比例下降了82%
2012年发达国家固网宽带费用占月度人均GNI的比例为1.7%,发展中国家,宽带的费用仍然很高,占平均月收入的30.1%
高速互联网,各地差异迥异
在亚洲有些国家和地区如韩国,中国香港,日本,以及欧洲某些国家,网民宽带速度在10Mbits上的比例很高,非洲只有10%的网民上网的速度能在2M以上
移动宽带用户继续高速成长,2013年移动宽带用户超过20亿
美洲移动宽带用户达到4.6亿,亚洲地区移动网民数量达到8.95亿,占人口的22%,年度复合增速达到45%
移动宽带用户从2007年的2.68亿增长至2013年的21亿,年度复合增长率达到40%,是增长最快的ICT市场
发展中国家,移动宽带费用相对昂贵,价格差异在10倍以上
国际电信联盟(ITU)秘书长哈玛德 图埃(Hamadoun Touré)在墨西哥城举行的第七届宽带委员会会议上发表讲话说,他喜欢“远大的梦想”并且制定一个新的目标。这个目标就是到2020年,世界上的每一个 人都能够以每个月20美元的价格接入每秒20MB的宽带互联网。
目前,联合国全球互联网接入的数字开发目标是重点保证所有的国家在2015年之前都应该有一个国家宽带网计划或者战略,或者在普及接入/服务定义中包含宽带网。
联合国2015年数字宽带网发展目标是:
1. 普及宽带网政策
到2015年,所有的国家都应该有一个国家宽带网计划或者战略,或者在普及接入/服务定义中包含宽带网。
2. 让宽带网成为人们消费得起的服务
到2015年,通过适当的调控和市场力量(例如,费用低于平均月收入的不到5%)使入门级宽带网服务成为发展中国家的人们消费得起的服务。
3. 把家庭连接到宽带网
到2015年,40%的发展中国家的家庭将有互联网接入服务。
4. 提高互联网普及率
到2015年,全球互联网用户普及率将达到60%。发展中国家的普及率将达到50%。最不发达国家的普及率达到15%。
哈玛德 图埃在会议结束后暗示有可能制定一个未来的新目标。这个目标叫作“Goal 20-20 by 2020”,就是到2020年,全球百分之百的人口将能够以每月20美元的价格获得每秒20MB的宽带互联网服务。
到目前为止,这个会议正式制定的唯一的一个“雄心勃勃的新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互联网接入的男女平等。哈玛德 图埃解释说,这是2015年之后全球发展日程的关键支柱。换句话说,有一个2015年之后的日程,但是,细节还没有完全确定。
宽带网委员会还建立了一个新的任务组,负责2015年之后的发展日程和未来可持续发展目标。这个工作组由爱立信领导。这个新的20Mbps宽带网的目标是否将成为正式的政策还有待观察。
全球ICT发展指数(2010-2011)
2012年10月15日消息,根据国际电信联盟发布的《2012年衡量信息社会发展》报告称,按照由11个指标汇集而成的信息和通信技术发展指数来衡量,韩国是信息通信技术最发达的国家,中国列78名,仅比2010年前进了一位,显然仍处于中下游水平,显示中国在宽带及互联网等方面仍存很大不足。
尽管中国的三大运营商非常努力,但该报告中的中国排名名次显示运营商们仍有很大的不足。
该报告里的ICT开发指数排名是根据对信息通讯技术(ICT)无障碍程度、利用程度、利用能力等三项内容进行的综合评比。其中ICT无障碍程度包括固定电话电路数、移动用户数、使用互联网的家庭数等,利用程度包括利用互联网人数等,利用能力包括就读率、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在综合性排名中,韩国列第一,因为其通信上网普及率高,且网速快,日本排在第八位,中国今年是第78名,去年是第79名。
不过,各种排名的结果大为不同,早在2009年,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全球信息技术报告》认为,丹麦是世界上信息与通信技术发展和使用程度最高的经济体,随后是瑞典、美国、新加坡和瑞士等,其中并没有把韩国列为第一阵营,而中国的排名也达到第46位,并不低。
另外还有一些宽带排名,一般也将中国排得很靠后,有些也不一定准确。
而且,这种排名也并不代表国家的整体水平。例如美国是公认的全球IT通信业最发达的国家,整体发达程度远超过韩国,但在ITU发布的《ICT开发指数》报告中,美国仅列第15名。
国际电信联盟的数据显示,2007年全球互联网用户数为2.68亿,2011年底为11亿,而仅仅过去9个月,已经攀升到了15亿,其增长速度远远高于桌面互联网用户增长速度。最为重要的是,目前移动互联网用户增长还在加速。
移动流量在整体互联网流量中的占比已达12%,而2009年初,该数字只有1%。
其实比增长数字更需要关注的是,很多新增互联网用户只是用移动设备上网,例如在中国,目前移动互联网用户数已经超过了宽带上网用户数,CNNIC在7月份公布的数据显示,60%的人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
国际电信联盟(ITU)周一发布了全球互联网普及率报告,在固定宽带普及率方面,中欧国家列支敦士登排名首位。在移动宽带普及率方面,新加坡高居榜首。报告指出,全球家庭互联网接入率增长迅速,到2015年有望实现40%的普及率目标。
而个人互联网的使用情况相对落后,目前的普及率低于到2015年达到60%的目标。
报告显示,截至2001年底,在固定宽带普及率方面,列支敦士登以71.6%的普及率高居榜首。紧随其后的是摩洛哥,普及率为44.2%。瑞士 排名第三,普及率为39.2%。第四至第十位排名依次为荷兰、丹麦、韩国、挪威、法国、冰岛和比利时。此外,美国排名第18,日本排名20,而中国位居 53位,普及率为11.6%。
在移动宽带普及率方面(每100位居民中的活跃移动宽带用户数),新加坡高居榜首,普及率达到了110.9%。韩国紧随其后,普及率也达到了 105.1%。日本第三,普及率为93.7%。第四至第十位排名依次为瑞典、芬兰、丹麦、卢森堡、美国、英国和卡塔尔。而中国排名第71位,普及率为 9.5%
除了Facebook(9亿多用户),Twitter(2亿多用户),LinkedIn(1.5亿用户)之外,其他社交网站基本上属于本土社交媒体,例如中国的QQ、俄罗斯的Vkontakte、日本Mixi和谷歌在巴西、印度和巴拉圭的Orkut。
ITU报告指出,移动设备已经成为人们使用社交媒介的重要途径,原因在于宽带用户数量虽然持续增长,但多数国家的固定宽带服务覆盖率仍然不高。在过去5年中,固定宽带用户数量几乎翻倍增长,在2012年初达到5.91亿——仅略超过所有社交媒介用户的一半。
世界各地的宽带发展并不均衡,在这5.91亿用户中,发展中国家用户所占比例仅4.8%,而工业化国家覆盖率平均达26%。造成这一差距的原因与宽带费用有关,例如在非洲地区,宽带网络平均每月费用仍然比家庭平均收入多3倍左右,全球仍有50亿用户“甚至无法使用极慢速的网络,或者只能在公共场所与他人共享网络”。
在2011年,仅有8.5%发展中国家的人口使用移动宽带网络,来自低收入国家的用户仅占5%。
报道称,中国内地一共拥有8.95亿部手机,是世界上手机最多的国家。不过由于中国人口基数过于庞大,平均每百人只拥有64.04部,排在全球第150位。
此外,美国的排名也很低,以每百人拥有89.86部手机排在第114位。缅甸是此项排名最后的国家,数字仅为1.24。
国家(地区) 每百人拥有手机量
中国澳门 206.43
中国香港 190.21
沙特阿拉伯 187.86
黑山共和国 185.28
巴拿马 184.72
安提瓜和巴布达 184.72
开曼群岛 177.65
越南 175.30
利比亚 171.52
苏里南 16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