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G新能源 – 庄闲棋牌官网官方版 -199IT //www.otias-ub.com 发现数据的价值-199IT Tue, 03 Dec 2024 12:00:08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4.2 SNE Research:2024年Q3全球电池装机量达258.5吉瓦时 宁德时代占比28.5%居首 //www.otias-ub.com/archives/1730446.html Tue, 03 Dec 2024 12:00:08 +0000 //www.otias-ub.com/?p=1730446

根据市场调研机构SNE Research的最新数据,2024年第三季度全球电动汽车电池装机总量达到258.5吉瓦时。其中,宁德时代以28.5%的市场份额稳居全球首位,比亚迪的FinDreams以12.3%的市场份额位列第三。韩国三大电池制造商的市场份额环比下降2.7个百分点,降至23.4%,LG新能源以14.1%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二,三星SDI和SK on分别以5.7%和3.6%的市场份额排在第四和第五位。

在装机量方面,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分别以35.2%和17%的市场份额占据前两位,中国企业的总市场份额为52.2%。

而韩国三大企业的总市场份额为17.2%,从第一季度的25.3%连续下降至第三季度的17.2%。

自 快科技

]]>
车质网:2023年动力电池系统质量排名 弗迪电池以0.24的系数位列首位 //www.otias-ub.com/archives/1669399.html Tue, 02 Jan 2024 12:44:27 +0000 //www.otias-ub.com/?p=1669399 车质网发布了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质量表现研究结果,在新能源乘用车电池系统供应商质量表现领域,弗迪电池以0.24的系数位列首位(数字越低,质量越高),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此外,LG新能源第二,鹏辉能源位列第三。宁德时代排名第九。

比亚迪以电池起家,2005年就开始了动力电池的研发,到2008年率先实现动力电池量产。

2020年,比亚迪推出采用磷酸铁锂材料的刀片电池,其高安全性和高体积利用率,解决了电池安全和能量密度相互制约的技术难题,引领动力电池的技术路线回归正道。

从研发、设计到生产,比亚迪形成了电池领域的完整产业链布局,是目前全球产能最大的磷酸铁锂电池厂商。

自 智电车讯

]]>
Counterpoint:2023年上半年全球电动汽车电池容量销售规模达到300GWh以上 同比增长54% //www.otias-ub.com/archives/1659229.html Fri, 10 Nov 2023 12:46:46 +0000 //www.otias-ub.com/?p=1659229 据外媒报道,研究机构Counterpoint Research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2023年上半年,全球电动汽车电池容量销售规模同比增长54%,达到300GWh以上。其中,宁德时代领跑电动汽车电池市场,比亚迪和LG新能源(LG Energy Solution)紧随其后。

图片来源于Counterpoint Research

2023年上半年,全球电动汽车电池容量销售份额排名前6的分别是:宁德时代(34%)、比亚迪(16%)、LG新能源(14%)、松下(8%)、SK创新(5%)和三星SDI(5%)。其中,宁德时代、比亚迪和LG新能源这三大公司合计占据了近三分之二的市场份额。

2023年上半年,特斯拉(21%)、比亚迪(16%)和大众汽车(8%)这三家公司使用了全球电动汽车电池容量总销量的近45%。

与此同时,全球电动汽车销量也在2023年上半年经历了43%的同比增长。

今年1月份,汽车研究集团LMC Automotive和EV-Volumes.com提供的新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为780万辆,较2021年增长68%,占全球汽车销量的10%,这一占比高于2021年的8.3%。

与此同时,外媒报道称,2023年电动汽车销量可能会再次增长。标普全球移动(S&P Global Mobility)表示,预计今年电动汽车销量将达到1000万辆,占今年新车总销量的14%。

自 TechWeb

]]>
研究机构:2023年1-4月全球电动汽车电池新装机182.5 GWh 同比增长48.98% //www.otias-ub.com/archives/1613737.html Wed, 07 Jun 2023 12:16:47 +0000 //www.otias-ub.com/?p=1613737 据外媒报道,随着电动汽车需求的增加,对电池这一关键部件的需求也在增加,研究机构的数据就显示,今年前4个月,全球电动汽车电池的新装机量同比增长近50%,主要厂商的新装机量同比均有大幅增加。

从研究机构的报告来看,今年1-4月全球电动汽车电池新装机182.5 GWh,较去年同期的122.5 GWh增加60 GWh,同比增长48.98%。

此前几年装机量靠前的宁德时代,在今年前4个月仍是装机量最高的厂商,新装机65.6GWh,同比增长55.6%,所占的份额有由去年同期的34.4%增至35.9%。

装机量第二高的是比亚迪,前4个月新装机29.4GWh,同比大增108.3%,份额由11.5%增至16.1%。

装机量排在第3-第5的是LG新能源、松下和SK On,装机量分别为25.7 GWh、15.1 GWh和9.5GWh,同比增长49.3%、35.9%和5.3%,所占的份额分别为14.1%、8.2%和5.2%。韩国另一大电池制造商三星SDI今年前4个月新装机7.5 GWh,同比增长28.4%,所占的份额为4.1%,排在第7位。

除了宁德时代和比亚迪,今年前4个月电动汽车电池装机量进入前十的,还有中创新航、国轩高科、亿纬锂能和欣旺达这4家国内厂商,装机量分别为8.4 GWh、4.4 GWh、3.4 GWh和2.8 GWh。

自 TechWeb.

]]>
LG新能源:预计2022年LG新能源营收超过25万亿韩元 同比增长43% //www.otias-ub.com/archives/1550254.html Mon, 09 Jan 2023 12:45:10 +0000 //www.otias-ub.com/?p=1550254 近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随着电动汽车需求的大增,对电池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这也就推升了电池制造商的业绩。

作为全球重要的电动汽车电池制造商,由LG化学电池业务发展而来的LG新能源,营收与营业利润就有大幅增加。

外媒的报道显示,LG新能源在当地时间周一表示,他们预计2022年全年的营收将达到25.59万亿韩元,同比增长43.4%;营业利润预计1.21万亿韩元,也就是约9.68亿美元,同比大增57.9%,高于营收的同比增幅。

从外媒的报道来看,LG新能源方面是预计他们去年四季度的营收和营业利润,有更大的增幅。

LG新能源方面预计他们在去年四季度营收8.53万亿韩元,同比增长92.3%;营业利润预计为2374亿韩元,同比增长213.6%。

不过,外媒在报道中也提到,2022年四季度及全年的营收和营业利润同比大增,还只是LG新能源方面的预计,至于最终的业绩状况,在财报发布之后才会揭晓。

自 TechWeb

]]>
CleanTechnica:2022年宁德时代独占全球电动车电池市场34% //www.otias-ub.com/archives/1505192.html Thu, 13 Oct 2022 12:54:32 +0000 //www.otias-ub.com/?p=1505192

宁德时代在电动汽车电池领域杀出了一条血路!据外媒CleanTechnica报道,今年全球电动汽车电池供应商前十榜单不出意外的是宁德时代夺下第一的桂冠,而且还把差距拉到很大。

从2014年和2015年的榜单来看,当时宁德时代还未出现,榜首被松下、LG新能源、比亚迪等轮流占领。2019年,宁德时代开始冲进榜单第二名,此后开始冲击第一名。

综合来看,宁德时代的成功并不是无迹可寻的,无论是自身对研发投入的扩大,公司经营方式的提升,还是与特斯拉等电动汽车厂商的合作,都在逐渐帮助它走向榜首,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电池供应商。

一、宁德时代霸榜 中韩电池企业较多

从2022年全球十大电动汽车电池生产商市场份额对比图来看,宁德时代基本独占了2022年全球电动车电池市场的三分之一以上(略高于三分之一,34%),今年第二大电动汽车电池供应商是LG新能源(LG新能源是LG化学的子公司),它在全球电动车电池市场的份额要低得多,占14%,但影响依旧很大。

▲2022年全球十大电动汽车电池生产商市场份额对比

比亚迪紧随LG新能源之后,占有12%的市场份额,而松下紧随比亚迪之后,占有10%的份额。值得注意的是,以前松下一直是第三,而比亚迪今年销量爆了,所以动力电池的装机量也上来了。

还有几个韩国电池企业也进入了前六名,SK Innovation拥有7%的市场份额,三星SDI拥有5%的市场份额。然后又出现了几个中国电池公司,例如中航锂电(CALB)占比4%,国轩高科(Guoxuan)占比3%,欣旺达(Sunwoda)占比2%,蜂巢能源(SVOLT)占比1%。虽然它们与中国的宁德时代和比亚迪相比,占比不高,但这是从整个全球市场来看的,总量还是不小的。

二、八年间电池市场变化较大 宁德时代逆袭

以上就是2022年电动车电池市场情况,如果最近大家关注电动车电池这方面的新闻,这些结果显得很自然。但是如果是长期关注这个市场的人,那么就会发现结果与几年前有了明显的不同。

我们可以拿2014年的排名进行比较,2014年时,松下(当时为特斯拉提供所有的电池)是电池大王,其次是日产相关的远景动力(AESC),第三名是LG化学(现在的LG新能源),然后比亚迪排在第四位,只是稍微领先于三菱/GS Yuasa。

▲2014年全球十大电动汽车电池生产商产能

通过两张图的对比可以发现,这几个知名企业如LG化学、比亚迪和松下一直都在榜单上,只是他们在排名上不太一样。但最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宁德时代还没进入榜单。

在2015年(下图),上述三个主要参与者(松下、比亚迪和LG化学)巩固了在榜单的位置,远景动力跌至第四。仍然没有宁德时代的排名,而且虽然比亚迪和LG化学在前三名,但松下比他们高出很多。因为松下当时是特斯拉唯一的电池供应商,而特斯拉的生产速度比竞争对手快,这也帮助松下提升了市场地位。

▲2014年和2015年全球十大电动汽车电池生产商产能对比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7年宁德时代就已经打败了松下和比亚迪,以11.84 GWh的销量成为全球动力电池销量冠军。

▲2017年各大厂商电池出货量对比(图源:网络)

2019年松下仍然排名第一,LG化学排名第三,比亚迪排名第四。然而,这个时候前四名中没有远景动力了(它已经下降到第六名),宁德时代已经飙升到第二名。但宁德时代在前几年几乎闻所未闻,可以说是一颗新星。而且它也确实崛起了!它在2021年超过了LG化学,并且从未再从榜单跌落。

▲2019年和2020年全球十大电动汽车电池生产商产能对比

结语:宁德时代成为全球第一大电池生产商

有趣的是,早在2018年4月,外媒CleanTechnica还曾质疑过宁德时代能否在2022年成为第一大电动车电池生产商。显而易见,宁德时代不仅在2017年和2021年做到了,并且在2022年将自身与对手的距离不断拉大。

宁德时代的发展过程也提醒众多发展中的中国企业,只要瞄准一个有潜力的赛道,不断坚持,提升自己的产品质量,最终就有可能把自己的产品卖向全球。

自 车东西

]]>
SNE Research:2022年1-6月宁德时代海外动力电池装机量约占其总出货量的23.91% //www.otias-ub.com/archives/1478045.html Sun, 14 Aug 2022 11:29:44 +0000 //www.otias-ub.com/?p=1478045

出海正在成为拥挤产能的一个重要去处,帮助国内动力电池企业打开空间。自去年开始锂电池原材料的价格节节攀升,让动力电池企业叫苦不迭。今年以来,上游原材料的继续大幅上涨,无疑让锂电池厂商的压力进一步加大,“增收不增利”(仅指动力电池业务)越发成为普遍现象。

但与此同时,国内动力电池厂商们却在顶住业绩压力,开启疯狂扩产。

据电池网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以比亚迪、欣旺达、中创新航等为代表的锂电池企业相继公布了多个新投建项目,整体投建资金超4391亿元,建设年产能达1069GWh(部分项目未披露投资金额及产能),相比去年同期进一步加速。

一边是2022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对产业链“不赚钱”的哭诉,一边却是在疯狂扩产、加码投资,以此对抗同行的竞争。市场、舆论对于产能过剩的担忧,对于国内厂商盈利能力的质疑也之而来。

然而,有一个非常关键的进步和亮点,却被批评的舆论所忽视——凭借“内卷”铸就的竞争力,国内动力电池企业正在改写全球动力电池市场的竞争格局。

SNE Research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前20企业中,有15家是中国企业;在增速超过100%的12家动力电池商中,有11家为中国企业。

数据背后反映出,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已经由内卷走向“外卷”,正在开启更大的市场和未来。

1、出海抢订单

海外市场同样群雄竞逐,但竞争强度实际上相对和缓。

中国动力电池企业之所以可以霸榜全球排名,离不开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

截至2021年末,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连续7年世界第一。乘联会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在世界新能源车中的市场占比达59%。也就是说,得中国市场者可得天下。

不过国内动力电池企业并未满足于中国市场,在巩固国内市场份额的同时,也在加快走向海外。

最为突出的代表自然是有“宁王”之称的宁德时代。2018年特斯拉在中国建厂后,宁德时代成功挤掉了松下电池,打入了特斯拉的供应链,这大大加速了其登顶全球最大动力电池企业宝座的步伐,也使得其成为国内全球化程度最高的动力电池企业。

财报数据显示,宁德时代国际业务占整体营收的比例在近年来迅速上升。2018年,境外收入占宁德时代总营收3.53%,去年末该数据已经升至约21.4%。而SNE Research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宁德时代海外动力电池装机量约占其总出货量的23.91%。

相比之下,国内的其他动力电池企业虽然体量远不及宁德时代,但也在加速出海步伐,争抢国际车企的订单:

如国轩高科目前已经和博世、塔塔集团、大众汽车集团、VinFast等汽车厂商达成战略合作。根据规划,其将于2025年实现年产能为300GWh的目标,来自海外生产基地的产能为100GWh;

孚能科技则与戴姆勒深度合作,目前其为奔驰 EVA2 平台研发的电池已经量产下线,其首款纯电动车型 EQS 也已经在北美上市;

亿纬锂能获得了包括戴姆勒、宝马、现代起亚、捷豹路虎等多家国际一线主机厂客户的青睐。欣旺达也已成功进入雷诺的供应商体系,并计划与日产联合研发下一代电动汽车电池。

与此同时,近期欣旺达与国轩高科都在积极推进在瑞士等海外证券交易所上市,也是其迈向全球市场的重要体现,有望借此提升国际知名度,加速其海外业务拓展。

根据SNE Research数据,宁德时代以16.2GWh的装机量位居海外市场第三位,市占率为18%,远景动力、欣旺达、比亚迪分别位列第6、第8和第10位。尤其欣旺达,海外市场装机量从去年上半年的0.1GWh增至0.6GWh,增长十分迅猛。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海外市场同样群雄竞逐,但竞争强度实际上相对和缓,因此国内动力电池企业的海外毛利率也普遍高于国内。如宁德时代去年海外业务的毛利率就比国内业务高出5%。

2、从内卷到外卷

LG新能源和松下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已经被国产企业所分食。

一般而言,当一个行业的竞争格局趋于稳定时,大部分的玩家也会默认接受现有格局,追求稳健经营。

但在国内动力电池赛道,藏在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光芒下的二线电池厂却是“赌性更坚强”,扩产计划相比两大巨头丝毫不弱下风。这是赛道内卷的一个重要表现。

国轩高科股价表现(2015年1月至今)

浙商证券根据公开资料整理预测,欣旺达、亿纬锂能、国轩高科、孚能科技、中创新航2025年产能预计可达140GWh、200GWh、300GWh、100GWh、500GWh。作为对比,LG新能源和松下的2025年产能规划分别为430GWh和160GWh。

几家电池厂未来几年的增速相比一线电池厂更快,2021-2025年间产能复合增速最快可达56%。

由于凶猛的扩产计划,尽管当前国内动力电池仍然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但有不少声音担忧过度扩产容易导致产能过剩和价格战,引发行业的恶性竞争。尤其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接近30%,市场增速可能阶段性放缓。

出海正在成为拥挤产能的一个重要去处,帮助国内动力电池企业打开空间。

从自身条件来说,国内二线动力电池企业已经具备了相当的技术实力。虽然部分一线国际主机厂有将其作为二供、起到制衡和替补作用的意图,但这同时也证明了,部分国内二线电池厂的技术能力已经初步获得了下游客户认可。

另一个可以提供佐证的事实是,LG新能源和松下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已经被国产企业所分食,本土品牌获得绝对优势。根据最新数据,上半年国内装机量排名前十的动力电池厂商中,只有LG新能源一家外资企业,市占率为2.85%;而就在两年前,两家外资企业的市场份额还都在10%以上。

不过,能够把产品销售出去、抢占市场,并不意味着能够赚到钱,因为成本控制并非易事。泰达宏利的明星基金经理王鹏曾指出,去年锂电池原材料价格之高,导致国内只有一线电池厂宁德时代和比亚迪两家可以盈利。

这背后是产品的良品率和规模效应的问题,但最终还要归因到技术层面。长期来看,企业无法长久依赖融资输血,只有盈利才能持续性的投入研发,实现技术上的不断迭代和领先。

3、制衡与博弈

争取议价权的斗争。

如前文所言,车企为了保障电池的稳定供应以及相互制衡,往往会引入二供、三供。这个机制曾经为宁德时代的崛起提供了重要契机,也是如今国内电池企业,尤其是二线企业的关键机遇所在。

回顾历史,松下电池自2009年就开始与特斯拉合作18650型号电池,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都是特斯拉“独家”电池供应商,但因为松下不愿承担风险扩大产能和降低电池价格,特斯拉选择了先后牵手LG新能源和宁德时代,成就了新伙伴的成功,也造成了松下电池市场地位的下滑。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已连续7年世界第一,上半年新能源车渗透率达到21.6%;但如美国、日本等市场的渗透率仍然很低,仅为个位数,仍有广阔的需求有待开发。

在此背景下,无论是率先进行电动化转型的外资车企寻找二供、三供,还是姗姗来迟的传统燃油车企开发新电池供应商,对于国内电池企业来说都是一次巩固优势或者弯道超车的机会。

不过,遭受国内企业夹击的国外电池巨头LG新能源、松下电池们也在激烈追赶,它们是国内动力电池企业在全球市场中最大的劲敌之二。

今年3月,正当宁德时代积极筹备赴美建厂之时,LG新能源即宣布要在美国和加拿大分别建设两座电池厂,规划年产能分别为11GWh和45GWh。

暂居下风的松下电池为了抗衡中韩电池厂商,也开始再次向老朋友特斯拉靠近。松下控股近期发布消息称,将投资40亿美元在美国设立电池工厂,以向特斯拉等车企供货,这笔投资创下了其历史最高投资额。据松下控股一位高管称“此次投资关系到(松下)电池业务的生死存亡”。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实现动力电池的自主可控,如今车企对造动力电池的热情持续升温,不管是自己造,合资造,还是投资造。

据统计,目前包括特斯拉、大众、奔驰、宝马、通用、福特、丰田、本田、现代等主流车企都已经有了自己造电池的规划,且部分已经启动。这么做的的目的,最终还是要掌握成本控制的主动权——自己下场造电池,对于电池的技术发展和真实成本都有更深的了解,同时也可以争取到更高的议价权。

下游客户突然要成为竞争对手,此举无疑会让电池厂和整车厂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正如松下电池和特斯拉的分分合合一样,产业链上的竞合与博弈会更加频繁,没有绝对的敌人,也没有绝对的朋友。

自 华尔街见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