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阅读 – 庄闲棋牌官网官方版 -199IT //www.otias-ub.com 发现数据的价值-199IT Mon, 27 Apr 2020 05:41:58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4.2 2C 互联网所剩机会的定量分析 //www.otias-ub.com/archives/1040780.html Mon, 27 Apr 2020 05:41:58 +0000 //www.otias-ub.com/?p=1040780

Winter is here.

「资本寒冬」四个字从 18 年开始贯穿到了今天,2020 年初又因为疫情的影响,互联网市场再次到达了冰点。艰难时刻「创业公司已无大机会」的论调也越来越多,可是各方声音更多的都是在描述一种感受,一种从业者的集体焦虑。

 
无论是创业者还是投资人在当下或许都应该思考这几个问题:
 
1、市场到底有多冷?
2、2C 互联网大机会到底有没有?
3、如果有,大机会又具体在哪里?
在我们组织的「黑天鹅启示录」线上分享活动-投融资专场里,经纬中国 VP 庄明浩就以定量的方式提供了一些思路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找到答案。
 
 
以下为正文:
2020 年从春节开始到现在因为疫情的出现充满了变化,这些变化最直接的反应就是流量波动。
 
市场中进而出现了关于各别领域即将成为风口的讨论以及 2020 年之后 10 年也不会好了的声音,我想可以试着从一个更加客观与能够量化的角度去看待这些变化,并且找到可以参考的依据来分析当下的情况和预测下未来。
 
我会通过 1-3 月份移动应用增长榜 Top 200 的排名与 1-3 月份互联网广告投放的情况综合来看(数据来源为七麦、App Growing),这其中有横向的领域对比与纵向的时间对比,目的是通过研究得出结果来帮助我们寻找创业机会,进行投资判断。
 
研究问题:
1、哪些 App 增长是因为春节的原因,哪些是因为疫情?
2、哪些增长是花钱买来的,哪些是自然而来的?
3、当春节红利慢慢消失时,哪些行业把增长红利抓在了手里依然能够 hold 住,哪些行业在这一波流量后就 hold 不住了?
 
先说明研究背景,我以七麦 2020 年 1、2、3 月份移动应用增长榜 Top 200 作为基础,这个榜单排名是根据 App 在 App Store 以及国内安卓市场(应用宝、360、百度、OPPO、vivo、华为、魅族、豌豆荚)的下载量数据综合评定而得出的。
 
首先我们将 Top 200 榜单中的 App 按照不同领域进行分类,就会发现前 10 大类目分别是生活、工具、摄影、购物、社交、图书、娱乐、游戏、财务、教育,它们占据了整体榜单的 80%,这是类目的总体情况。
 
 
然后我们分别统计 1、2、3 月里 Top 200 中分类 App 的具体数量,并将数量结果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就出现了以下三组情况:
 
1、稳定组:即不同月份 Top 200 榜单上的 App 数量变化不明显,比如生活类、工具类、摄影类、购物类、社交类以及图书类,这些类目较小受到所谓疫情前中后变化的影响。
2、掉链子组:榜单上的 App 数量逐月减少,趋势下滑状态走低,很明显是娱乐类与游戏类。
3、飘忽组:剩下的就是财务类和教育类,在不同月份的榜单上 App 数量有明显大幅度的增减,表现忽上忽下。教育就更突出了,在 2 月份增长大爆发,在 3 月份就掉了下来,但没有掉得特别多,所以教育这个类目中有些公司是拿到了这一波增长红利的。
 
下面我们以社交、购物和图书这三个类目作为代表来细看。相较于其他类目主要被大公司占据的情况,这三个类目中还是有一些新公司与新变化的。
 
首先是我个人认为最有意思的类目-社交。对于一个早期投资者而言,这个类目里值得挖的公司还是很多的。
整体的状况是巨头与初创公司大乱斗。在过去的时间段里,尤其是春节那几天,互动类的社交产品崛起势头非常强劲,比如有玩吧、会玩、狼人杀等产品,其中玩吧当时是登上了中国区榜单的第一名,服务器直接爆掉了,还因此上了当天的微博热搜。
 
同时还有一些其他类别的社交产品,比如去年很火的伊对、第一弹等。第一弹可以多讲一下,这家公司最早是做二次元图文社区的,做得不是特别好,他们去年转型做泰剧跟韩剧平台,有点像韩剧TV。这一波拿到了增长红利,但他们没有改分类,所以还在社交这个版块里。分类的选择或修改也是不同公司运营策略的一种体现。
 
 
然后是购物,也就是电商。我们能看到榜单的前 10 基本稳定,都是耳熟能详的大公司。其中有几家初创公司很值得关注,比如说找靓机的表现就很抢眼。它在过去一年的增长非常迅速。找靓机最早是做 2C 类产品的二手交易,它的做法跟传统的二手交易平台不一样,是直营模式,就是说把二手手机收回来自己运营,再以官方的名义卖出去,和纯匹配交易不同。
 
另外还有萌推,趣头条孵化做社交分享优惠券的。洋码头是做社交电商的,在春节期间拿了一轮融资,是抖音上一个叫牛肉哥的大号给的,炒作了一波。抖音上还有个大号叫东北酱,他有 1200w 的粉丝,是一个在洛杉矶的东北人。他们有一个小团体,大概有 5、6 个 ID,加在一起有超过 3000w 的粉丝。这几个 ID 用户基本上每 1-2 个月一定会为洋码头做一次推广,洋码头在过去一年的增长也很好。
 
电商这个版块基本上头部已经被上岸的超过百亿体量的平台占据了,中部就被这些过去一年所谓的私域跟社交流量的公司所占据,这就是目前的状况。
 
 
最后是图书,虽然叫图书,但榜单里很多都是免费阅读的 App。免费阅读在过去一年里是一个从兴起到爆发的过程,前 5、6 名都拿到了非常多的钱。但免费阅读的头部产品背后基本上都有一个流量巨头,无论是头条、百度,还是说原有的大的阅读类公司,比如阅文、掌阅。这其中有几家公司,比如喜马拉雅、快看、樊登读书、快点、得到基本都是 10 亿美金以上的体量。
 
所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今天这个时间点对于投资人而言最重要的是:
 
1、发现初创公司
2、明确在某个类目里初创公司能长到多大,天花板非常重要
 
这个版块里面的天花板可能就是 10 亿美金。
 
看完了具体的排名我们来看看它背后的广告投放情况。
 
在 1 月份里其实只有最后两周不到的时间是受到了疫情的影响,前面 20 多天都是常规投放,也就是说这波公司在春节前就已经做好了所有相关的营销预算和推广策略。旁边的这个表是春节期间在移动互联网投放广告最多的前 13 家公司,像头条、快手、百度、拼多多、B站等,他们在春节档的营销预算肯定都在亿甚至十亿级以上。
 
2 月份就已经是在疫情中了,其中有被动也有主动。我们全部拉出来看总榜,还是那几家,快手、抖音等,然后就是在游戏领域里竞争非常激烈。
 
游戏里第二名是一家上海的公司,做成语游戏能够被推到这个位置,也是蛮特别的。第三名是在过去两个月里被游戏行业讨论非常多的公司《剑与远征》,是当年刀塔传奇开发商莉莉丝做的。《剑与远征》这款产品在 2018 年、2019 年海外上线,赚了很多钱。2019 年底到 2020 年初在国内基本是全渠道开始推广。它过去这两个月里基本能做到每月流水超过 3-4 亿人民币。
《三国志战略版》背后的发行方是阿里,在抖音上经常看到高晓松为它做的广告。当年马云说过从来不做游戏的,但现在这款游戏已经排到前 10 了,阿里游戏业务在过去 2 年里的发展是比很多人预想的要更好,我觉得核心原因是找对了负责人(收购了前网易 COO 叮当创立的简悦游戏)。
 
电商领域除去大平台外可以关注下第五名对庄,在直播鉴宝或直播翡翠玉石这个领域里的代表公司就是对庄了。然后看内容、社交、娱乐、阅读领域基本都是前面提到过延续着 1 月份发力投放的公司。在这个时候还能这么大力度投广告的就只有三种公司了:
 
1、不差钱的大公司,比如头条系、快手系、B站。
2、不差钱的大公司孵化的新业务,比如阳光养猪场、B站漫画、米读、刷宝。
3、ROI 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转的过来的,且收入规模有保证的公司,比如做陌生人社交的陌声、伊对。
 
我们在上面的分析中其实很多次都提及了大公司和初创公司,结论也已经出现了,就是增长中的大部分是大公司,很小部分是初创公司。那么我们怎么去量化或者更细化一点来看?我做了另外一个统计,把 10 大类目的增长前 5 再拉出来看。
 
结论是一个非常残酷的事实,就是 Top 200 的增长里面, 85% 是由巨头占据的,巨头包括上市公司、未上市的头部公司与头部孵化项目。
然后如果按照用户量跟用户时长来计算的话,可能是 90%:10%,甚至 95%:5%。因为增长里面还有一个增量的问题,但是如果单纯拿用户量和时长这种绝对数值来比的话,头部会占得更多。
 
我们再来看 10 大类目增长前 5 的 App 里真正意义上还未上市的公司只剩下 6 家了,WI-FI 万能钥匙、小红书、知乎、作业帮、猿题库和喜马拉雅。所有这些公司的体量都超过了 30 亿美金,甚至超过 50 亿美金,也就是说只有做到了这个 level 才够上榜单看一眼。
 
对于在今天这个时间点做 2C 的互联网创业公司而言,尤其是想做大的创业者,一定要想想自己能不能做到这个 level,或者想不想做到头部。当然在某些细分类目里可能可以做到,10 亿美金也足够了。但是想再往上走,就是一个巨大的门槛。
 
 
最后是我个人的一些观点。
 
首先从 VC 角度来讲,VC 行业缺钱是从 2018 年开始的,到现在已经 3 年了。那时候有各种原因,比如中国人民币市场的政策原因等,这些导致了有 70% 到 80% 的 LP 不能投人民币基金。2019 年到 2020 年资本寒冬的情况愈发严重。
虽然针对人民币早期风险投资基金出现了一些政策性优惠和优势,但在目前的经济大环境下,从中央的财政支出角度来讲,投给风险投资基金的钱优先级绝对不是靠前的。另外再看美元募资,尤其是最近瑞幸事件会导致部分美元 LP 跟出资人对中国的 VC 和中国的初创公司产生怀疑,而怀疑会影响很多事情,它是个度的问题,不是 0 跟 1 的问题。
 
 
更可怕的是我们在短期之内看不到变好的迹象。对于初创公司而言,当务之急就是去看疫情对自己公司和业务影响大不大。影响不大,融资就需要阶段性的里程碑事件,创业者要能够证明公司有实力迈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才足以说服投资人投给你新的钱,不然大家一定是处于观望状态,因为当下观望是最安稳的策略。
 
反过来讲,那些受到疫情影响非常大的公司,只能努力活着。无论用什么方式,借钱、裁员、优化等等,只有活着才有希望。
 
当然也有一些是属于疫情带来了正面影响的,一定要趁数据好,不要太在乎估值,尽量拿钱,这是非常现实的事。今天投资人再去看任何一个新的项目时,在常规看这个公司什么团队、背景、行业、竞争格局、发展路径、融多少钱之外,也会看团队是如何面对疫情都采取了什么措施,这将会成为一个常态。
 
我一直特别信一件事情就是:尽人事,听天命。很多人会把这件事情讲得比较迷信,但是这句话最重要的是前半句:尽人事,就是人事尽到才有资格去听天命。
 
谢谢大家。
via 42章经 庄明浩
]]>
热云数据:2018年8月移动阅读APP广告投放洞察 //www.otias-ub.com/archives/763774.html Wed, 22 Aug 2018 14:11:04 +0000 //www.otias-ub.com/?p=763774
概述:

1.IP价值爆发、移动阅读行业稳步增长

2.巨头形成、市场竞争越发激烈

3.移动阅读行业重点投放安卓平台

4.视频媒体渠道占据50%以上投放份额

5.大图和三图成为投放选择最多的广告形式

6.“小说”成为使用最多的广告创意词汇

7.广告素材中掺杂大量性暗示内容

8.针对不同性别用户,广告内容分类明确

一、市场及用户规模

随着移动智能设备的普及化,移动阅读市场的活跃度进一步提高,用户规模的增长推动了整体阅读市场的发展。预计2018年中国移动阅读市场规模达到195亿元,同比增长17.4%,预计2018年移动阅读活跃用户规模将达到3.8亿人,同比增长11.8%。在移动阅读领域,一方面随着IP价值的爆发,优质IP已成为各方争夺的焦点,未来IP产业链收入将成为市场规模增长推动的有利因素,也推动着中国移动阅读行业的稳步增长。

二、行业格局

在市场不断增长的背后,是移动阅读领域的激烈的竞争。目前,移动阅读市场已经基本形成由腾讯(阅文集团)、阿里巴巴(阿里文学);传统数字阅读品牌中文在线、掌阅科技、塔读文学;完美世界控股的纵横小说、熊猫看书;电信运营商阅读基地咪咕阅读、沃阅读、天翼阅读;电商品牌kindle阅读、当当云阅读、京东阅读等多方竞争的格局。

三、广告投放概览

2018年7月,热云数据旗下产品AD Insight共追踪到63家公司的68款移动阅读APP,累计广告投放计划数达8912个,累计广告素材数10689个;

IOS平台移动阅读APP广告投放计划数为834个,广告素材数为1259个,分别占比9.4%和11.8%;

安卓平台广告投放计划数为8078个,广告素材数为9430个,分别占比90.6%和88.2%,可见移动阅读APP广告主更愿意选择安卓平台进行广告投放。

四、广告投放TOP30

根据AD Insight数据显示,仅有40%的移动阅读APP广告投放超过30天,整体投放持续性不强。在移动阅读APP广告投放排行Top30的产品中,其中有10款产品在7月份首次投放(占比33.3%),买量新入局者占比相对较低;

连尚读书投放计划数和投放素材数位居榜首,其首要投放渠道则选择了腾讯视频,仅在腾讯视频的投放计划就占到7月投放计划总数的71.8%。

五、广告投放渠道分析

7月份,移动阅读APP在投放渠道的选择上首选腾讯视频,占比49.8%。由于目前腾讯视频用户的年龄段在20-39岁偏多,其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说明男性在视频上花的时间较多,生活较女性单调,同时这一类用户也是移动阅读APP的主要面向人群;

而天天快报和墨迹天气的移动阅读APP广告投放占比相近,分别为19%和15.5%,仅次于腾讯视频 。

综合数据显示,移动阅读类广告在视频平台投放份额接近60%。

六、广告素材形式分析

 根据AD Insight数据显示,大图和三图成为移动阅读APP广告投放选择最多的素材类型,两者在7月份投放量级中合计占比91%;

在广告素材内容方面,大图更多以直观的对话场景展示小说内容,从而吸引用户。视频广告中则展现产品中受用户欢迎的小说目录,并在视频末尾重点强调全本、免费,借此满足用户阅读需求。

七、广告素材文案分析

“小说”成为最热门的广告创意词汇,共有54%的文案创意含有上述文字;另外“全本”“免费”这种文案作为产品的重要卖点经常也在广告素材中出现;

“竟然/竟”这种表示意料之外或者不可思议的词汇也颇受广告主喜爱,而有些广告文案中则出现了“总裁”“保镖”“美女”“小姨”“兵王”“少妇”等文字,重点突出产品中包含的内容。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广告中都出现了“50万”这样的广告文案,似乎“50万”是作者和网友所能承担的最大负债金额。

 

八、广告落地页分析

根据AD Insight监测到的内容显示,一些移动阅读APP在广告投放素材中掺杂性暗示内容,例如:“邻家姐姐经常让我帮她按摩全身,那天我俩终于”……“酒后被绑,她被当成了甜点送到了那个男人的口中……”而在这些素材链接的落地页面,也充满了打色情擦边球的文字内容,通常是一段描写的极尽夸张的文字,往往在最关键时刻戛然而止,出现“>>> 未完待续,点击继续阅读”的字样,用户点击后,就会进行APP下载。

九、性别偏好广告分析

男性用户的偏好在各类型文学中分布较均衡,最青睐历史军事、科幻仙侠题材的作品,但对其余题材作品也有一定程度的喜爱,所以广告主在针对男性用户进行广告投放时多以修仙、科幻、情感内容为主,例如上文中提到的“性暗示广告素材”;

而女性用户的偏好分布更为集中,主要喜爱现代、古代言情小说及都市现实题材作品,例如总裁文、甜宠文、女强文。所以针对女性的广告素材内容则多是“霸道总裁”“兵王保镖”“华丽变身”等内容。

通过AD Insight可针对APP广告投放的宏观统计得出未来一段时间内各个APP在不同媒体的投放趋势;随时了解行业或细分行业广告投放素材内容,评估广告素材的投放热度和用户喜好,从而了解竞品在一段时间的投放规模;监测行业或者细分行业移动应用投放趋势,通过任选时间段内的游戏、应用、媒体和品牌的排行和广告素材一览,快速了解当前行业广告投放的量级。

]]>
企鹅智酷:用社交应用看新闻中年人胜过年轻人 //www.otias-ub.com/archives/435234.html Thu, 28 Jan 2016 10:29:36 +0000 //www.otias-ub.com/?p=435234

1.使用社交应用看新闻的频率上升成为普遍现象。70.2%的用户在过去一年更多地使用社交应用看新闻。

2.年轻用户更喜欢看图片类新闻。使用更丰富的表现形式,如利用图片和视频来增强新闻的可看性已经成为媒体内容创新的必备工具。

3.自媒体获得高阅读频率,读者群体以成年人为主。

序社交应用的新闻传播属性

一个微信用户平均每天刷多少次朋友圈?答案是30到40次。该数据来源于微信“掌门人”张小龙在2016年初的一场公开演讲。

用户高频率地进入朋友圈,刷一刷“谁给我点了赞”、“谁又去哪里吃喝玩乐”,当然还包括“谁分享了什么新闻”。

从微博到微信,社交应用承担起越来越重要的新闻传播功能,不但培养出用户阅读新闻的新口味,还兴起了一批带有“自媒体”标签的内容创作者及组织。

回顾过去的2015年,社交网络,这座架在用户和媒体之间的桥梁,究竟如何改变了后两者之间的关系,企鹅智酷根据1.1万个调查者的问卷反馈信息,用数据告诉你答案。

一70%用户比过去更频繁地用社交应用看新闻

130848678

使用社交应用看新闻的频率上升成为普遍现象。70.2%的用户表示,过去一年要比往年更多地使用社交应用看新闻。

值得注意的是,使用频率的提升在中年用户群体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如在30岁到39岁的用户中,这个比率达到了73.6%,在40岁到49岁的用户中,比率为74.8%,两者均高于平均值。以地域划分,该现象则在县城用户中表现突出。

二图片新闻戳中了年轻用户的心

130848679

使用更丰富的表现形式,如利用图片和视频来增强新闻的可看性已经成为媒体内容创新的必备工具。回顾过去一年朋友圈中分享的文章,不难看到更多用图片、动图,甚至表情包来讲故事的媒体。

从用户的反馈来看,30.4%的人认为自己已经越来越喜欢看图片类新闻,其中尤以年轻人表现明显,在10岁到19岁的用户中,这个占比达到33.9%;在20岁到29岁用户中,占比为34.6%。而那些越来越多使用社交应用看新闻的人中,也有33.2%表示自己更喜欢看图片类新闻。

三自媒体获得高阅读频率,但读者群为成年人

130848695

微信“自媒体”这一诞生于2012年、兴起于2013年、爆发于2015年的个体内容创作者群体,受惠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搭建和微信的社交传播圈,其身份认知已经扩展到了大众用户中。

调查中显示,64.7%的用户表示知道自媒体。在知道自媒体的用户中,52.4%表示每天至少一次或多次看自媒体的文章。

经常阅读自媒体文章的人却并非学生群体等年轻人,而是偏向于已经走向职场的成年人。比如在30岁到39岁的用户中,每天阅读的用户占比为55%,而在小于20岁的用户中,这个占比仅为21.2%。

总结自媒体的读者群只能是成年人?

通过社交应用获取新闻并非年轻人的专属特点。过去一年,中年人中更频繁使用社交应用获取新闻的用户占比反倒超过了年轻人。这也意味媒体通过社交渠道已经能覆盖更多年龄层的用户群。

自媒体内容在2015年爆发,其读者群即偏向于已经走向职场的成年人。内容也多集中于提供行业观察观点、社会热点事件话题解读、生活消费指南等。抓住了一批逐渐依赖社交应用作为新闻阅读渠道的成年用户是自媒体的增长红利。

若当前的自媒体多集中服务那些走向职场的成年人,那么目前又是谁正在服务那些小于20岁、但也已经进入社交应用的学生用户?

回顾上文数据,小于20岁的用户中有65%表示越来越多地通过社交应用看新闻,但仅有21.2%的小于20岁的用户经常阅读自媒体。

在微信发布的《2015微信生活白皮书》中,官方突出强调了这样一点:“60%微信用户是年轻人(15至29岁)。”以目前现状来看,微信带有职场社交的属性,正如微信在该报告中也提出,用户大学毕业工作后好友增加20%。但随着更多年轻用户群体的加入,他们也需要在这里找到好玩好看、可分享的内容。

对于内容生产者而言,2016年的增长红利是什么呢?也许是时候想想那些20岁以下的年轻人究竟喜欢什么。

(注:文章中数据来自于企鹅智酷《中国互联网趋势报告:解读变化最大七大行业》)

]]>
网易云阅读:2014年移动阅读用户调查 //www.otias-ub.com/archives/324238.html Sun, 25 Jan 2015 08:59:58 +0000 //www.otias-ub.com/?p=324238 网易云阅读发布了《2014年移动阅读报告》,报告基于海量用户行为和调查数据,勾勒了移动阅读用户群像特征以及整体使用情况。报告显示,中国人2014年电子书总阅读量已经超过14亿册,换成纸质书,首尾相接相当于绕赤道8圈,而纸书换成树木,相当于了绿化了2个北京城。

此外,报告还揭示了移动阅读的一些趣味性规律:比如阅读高峰期永远在床上,用户的阅读心情曲线明显,周三最低落。

男生不如女生勤奋?他们只是在手机上看书

据CNNIC发布的中国移动互联网调查报告,当前移动阅读的用户规模已达到2.42亿,这意味着有接近一半的用户通过手机看书。最近,网易云阅读发布的《2014年移动阅读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进一步称,移动阅读用户呈现出男多女少,年轻化趋势明显。

在男女比例逐渐均衡的移动互联网分布中,移动阅读用户表现明显的性别偏差:男性用户占了72.56%,远远超过女性用户。这与高校图书馆读者的性别表现刚好相反,图书馆里看书的女生占了一半以上。这种差异可以从阅读的内容属性得到解释,出版图书更偏知识性,传统文学为主,会吸引一些勤奋学习的女生,而对于男生来说,他们不喜欢安静呆在图书馆,而移动设备无疑是更好的选择,而且移动端网络文学趣味性、娱乐性更强,因此更对男生胃口。

2014122917325999b4b_550

阅读高峰期永远在“床”上

在对阅读场景的调查中发现,移动阅读用户使用场景分布最频繁的是“床上”,其次是“公交车/地铁上”,由此可见,睡觉前看几页书有助于催眠,而上班族则会利用上班途中的碎片时间翻几页书。不要小看这些碎片时间,据报告显示,在网易云阅读平台上,过去一年平均每人电子书阅读量为5.6册,据此推算,中国所有移动阅读网民一年的阅读量已超过14亿册书,换成纸质书,首尾相接相当于绕赤道8圈,而纸书换成树木,相当于了绿化了2个北京城。

另外,该报告提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12.7%的人会在马桶上读书,看来网易云阅读“如厕神器”称号并非浪得虚名。

20141229173340616e1_550

 

黑色星期三,看书没心情!

通过对活跃用户的占比分析,报告发现,阅读行为呈现出规律的波动性。就一周来说,周三活跃用户占比最低,随后一路走高,在周六达到了峰值,这意味着周三作为承前启后的一天,工作压力往往较大,空闲时间也相对较少,阅读行为回落谷底。而缩短时间尺度,一天24小时之内,除了22点睡觉前后,12点、18点分别出现两个用户活跃高点,看来午休、下班闲暇时间看看书成为很多用户缓解压力的手段。

20141229173349ec967_550

 

7.6%男生称看书为相亲防冷场

关于看书动因的探索中,报告指出,67.4%的人把移动端的阅读当成一种消遣娱乐,打发时间的手段,而传统意义上的增长知识,提高自我修养,则排在次要的位置。另外,有7.6%的用户认为阅读内容可以作为相亲的谈资,这种想法大多来自21-30岁男生,也许对于相亲无从开口的男生也是一种启发。

20141229173359a9cf1_550

广东同胞最嗜书,胜过北京

虽说阅读是一种私人行为,阅读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又表现出一定的地域性特征。报告表明,沿海发达省市表现出更活跃的阅读行为,广东、北京、浙江、上海、江苏荣登最爱读书地区top 5。而位居榜首的广东人民,最喜欢看的是玄幻小说、穿越等正能量小说。

201412291734105126e_550

浙江读者最任性

网易云阅读报告数据显示,用户付费情况表现出明显的长尾效应,存在一群高付费用户,他们占总付费用户比例的8.9%,但是却贡献了近70%的收入来源,说明网民阅读付费习惯还在培育阶段。那么,究竟哪些人最舍得在移动设备上花钱买书?

就男女比例来说,在这批高付费群体中,男生占85.74%,高于大盘占比72.56%。而且26—30岁上班族比例较高,本科生以上学历占52.9%。值得一提的是,浙江省的阅读土豪占比最高,其次是广东省,帝都北京和魔都上海分别位列三、四。写到这里,笔者想说,遇到这样看爱书、肯花钱的小伙儿就嫁了吧。

2014122917343783fd5_550

]]>
移动阅读革命:投资机会何在? //www.otias-ub.com/archives/234156.html Sat, 07 Jun 2014 17:37:28 +0000 //www.otias-ub.com/?p=234156  1030-mobile-hero-tall

     当人们的阅读渠道,从纸质媒体走向数字媒体,从PC互联网迁移到移动互联网。阅读行业将会发生怎样的改变?如何看待快资讯和深阅读的创业机会?在移动阅读行业,技术出身与内容出身的创业者各有哪些核心竞争力?又将导向怎样的盈利模式?移动阅读行业还有哪些投资机会?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贝塔斯曼亚洲投资基金董事总经理龙宇、红杉资本董事总经理浦晓燕、创新工场合伙人赖晓凌、基石资本合伙人林凌等。

  龙宇:内容与渠道变革的循环接力

  过去几年中,阅读领域经历了又一轮渠道成熟的过程,走向了新的以内容为王阶段。

  不难发现,人们阅读的渠道从纸质媒体走向数字媒体,从PC互联网迁移到移动互联网。两年前,我们曾提出,数字阅读不是一个行业,而是一种未来的消费形态;而今天,它已成为一种现实。

  可以看到,功能型的阅读基本已实现数字化,仅有少数小众高端的内容留存在纯粹的纸质端。而数字化本身的形态不再单调,阅读可以从文字延展到其他形式的内容,演变为一场深刻的感官体验。

  而在表象之下,人类的阅读行为经历着更深刻的重构。在各种信息检索的推动下,人们更加容易获取知识性的内容,而渐渐不再依赖记忆的存储,旧有的知识体系正在被不断解构。阅读从知识习得的功能中解放出来,承担起其他的功用,“头脑体操”即是其中的重要趋势之一。通过深度阅读,人们可以进行思维训练,锻炼大脑挖掘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促进人脑的深度思考。

  快速资讯的阅读,从过去松散的社会化推荐,走向今天成体系的、基于数据和技术的精准提炼和推送。而在深度阅读方面,社交化的方式可以满足不同的兴趣需求。在豆瓣这样的社区中,一起阅读的人,不一定与你有着强社交关系,而是基于兴趣而产生相似的阅读行为。

  多样的阅读方式和多元的内容会在下一个阶段并存。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微信上信息如此巨量,却仍旧不能承担手机用户全部的阅读入口。如果腾讯借助自己的数据积累占领阅读市场,我们是否可以马上假设今日头条这样的公司被很快取代?其实不然,人们还是需要细分的社区,在长阅读和短阅读、信息型阅读和享受型阅读,功能型阅读和训练型阅读等等之间做出自主的选择。

  在此循环中,独特的内容和视角再次被提到比渠道更重要的位置,等到内容本身发展到一个水平,又将出现下一轮由技术革新推动的渠道之争。

  林凌:关注移动阅读的三种投资机会

  我们过去沿着出版的路子开始关注移动阅读。一方面是网络原创的阅读内容,从PC端向手机端的迁徙,模式基本上是作者发表文章,按千字计费,在平台和作者之间分成。另一方面是线下出版社和民营书商,把图书版权做成电子版权,通过中文在线,切入中国移动阅读基地。由运营商和平台分成,平台是否与作者分成,则取决于版权在谁手上。两种路径的差异就在于版权的形式和来源。

  但是,移动互联网正在逐渐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惯,不再囿于单向度的创作和阅读。在手机端,读者的反应速度更快,参与感更强,“内容-评论-内容”的流动越发迅速,读者的互动会影响作者的内容生产。虽然在PC端也有类似的互动,但通过移动端,读者可以无所不在地施加即时的影响。

  对作者来说,移动端改变了他们的创作和传播路径。作者可以脱离原有的平台进行创作,采用自媒体的形式推广自己。

  而App端的编辑导读亦很重要,在作者和内容尚不知名的时候,能够起到很强的整合和推荐作用,让内容获得认知。我们看中移动端编辑的能力,能否对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做出针对特定人群的专辑划分。

  总的说来,我们在移动阅读领域关注三种投资机会。一种是基于平台的投资,把内容从Web端网站迁移过来,做有偿的阅读。这需要考验平台吸纳内容的能力——能不能说服内容聚集到这里,通过什么方式聚集?手机端的内容呈现形式与Web端有很大差异,同时需要重新按照移动互联的逻辑进行推广,吸引更多的用户,有了足够的流量积累才能做平台的业务。

  第二种是作者内容的投资,需要时间去培养读者对作者的认可,风险性较大的同时,也有更广的想象空间。内容流行与否不是投资人一眼能够看准的,我们通常会考察,内容是否适合移动,粉丝是否具备延续性,有没有对内容做进一步衍生开发的可能。如果只是纯粹的内容分发渠道,我们并不看好。

  第三种是移动阅读的数据分析。数据从哪里来,通过什么技术拿到阅读人群的数据,都是我们重点关注的。客观地说,中国移动通过移动阅读基地掌握着目前最为海量的移动阅读数据,有进一步挖掘的可能;而安卓和iOS平台上的移动App数据还有待继续积累和观察。

  赖晓凌:快资讯和深阅读都有机会

  我们在讨论阅读行为从PC向移动端迁徙时,往往会谈到它的载体与承载的内容。最近几年,人们见证了新的手持设备的不断出现,但总的说来,这两年在设备载体上没有根本性的变化,主要还是以智能手机和平板为主导,e-ink技术没有取得太多突破性进展。

  阅读的内容却在发生深刻的变迁。第一,用户对于移动端的阅读质量,比PC端有了更高的要求。过去人们关注有没有内容读,现在更关注阅读的体验。

  Kindle和iPad等可持终端上提升了人们获得更好体验的可能与预期。一份电子读物做到什么程度,才能让用户认为得到了满意的阅读体验?这个问题的极限正在被不断地突破。

  第二,内容本身正在发生分化。一些基于不同社群的亚文化内容和与之相关的新阅读形态悄然出现,比如部分80、90后人群喜爱的二次元动漫。

  第三,即时信息服务的深化。资讯和新闻客户端不断迭代出新,如何通过个性化的数据挖掘和推送,满足用户无时不在的阅读需求,成为门户网站的客户端和今日头条这类创业公司的角逐场。

  以技术为导向的资讯类应用,契合了移动互联网年代的大众人群,帮助他们快速阅读快速获取知识。目前看来,这种阅读模式的用户基数和变现能力,比深度阅读应用都要高很多。作为移动互联网的一个典型入口,任何互联网上的赚钱方式它都可以尝试。过去两年网盟模式占据移动广告的主导,App之间互相嵌入交换流量,而现在变化正在发生,汽车银行等典型的品牌广告主开始在移动端直接寻找合适的投放对象。随着用户的数据积累,接下来品牌广告的推送会更加精确。

  反过来,深度阅读单用户的价值很高,对于内容的忠诚度和付费阅读的习惯,都会高于资讯类应用。深度阅读会与传统出版业之间有更加深入的融合和互补。

  来自传统出版业的内容,必须考虑在数字渠道上的同步出版和分发;同时,伴随着自媒体、UGC内容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内容会先通过移动阅读应用赢得受众和粉丝,走向数字出版,以及选择性地做纸质出版,用户在互动中积累和下沉。一些深度的阅读应用,到后期会有许多与出版社类似的运作模式,出版社有的东西,从内容生产到发行销售,它都可以做,同时又比传统出版社做的事情更多。

  对于投资人来说,无所谓更喜欢快资讯还是深阅读,在这两个方面都会有机会。目前来看,在重度深度阅读方面,由于传统出版社进步很快,在内容上比较能够得到保障,而在轻阅读方面,反而缺少经过整合的优质内容,目前主要都是依赖爬虫从新闻、门户网站获取内容。

  创新工场现在有专门同事在内容生产方面投入精力,希望能培育出更多的有组织的优质内容。从产品的实施路径看,第一步需要把散落在各种UGC论坛上的内容整合起来;第二步是建立内容的品牌和调性,导向出版和衍生品的平台。其中的要素是80后、90后人群的参与,他们是强调内容参与感的一代,需要快速、直接和互动。

  浦晓燕:直接盈利模式是广告和付费阅读

  毫无疑问,移动阅读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趋势。可以说,广义的阅读是手机上网的第一需求,而移动终端数量的迅速增长更加速了移动阅读时代的来临。根据EnfoDesk预测,到2014年底,中国移动阅读市场销售规模将达到82.3亿元,2015年收入规模达到103.2亿元,移动阅读活跃用户达到6.5亿。

  移动阅读呈现出多种不同的形态,以微信、微博推送分享为典型形态的社会化阅读;客户端方面有资讯类App和垂直内容App,前者如今日头条和门户网站新闻客户端,后者如雪球财经及各类杂志客户端等;此外,还有主打“长”内容的移动电子书阅读。这些形态都在不同程度上适应了碎片化的阅读方式。

  目前资讯平台领域的参与者都是IT豪门,几大门户网站都有新闻客户端。在如此拥挤和激烈竞争的环境下,红杉投资的今日头条能够突围,与其采用推荐引擎分发新闻、社会化阅读推荐、解决长尾信息需求的产品思路和定位密不可分。今日头条的创始人张一鸣是典型技术出身的连续创业者,以一个毫无新闻基因的外来者身份,冲击着新闻客户端的竞争格局。

  以小说阅读为代表的低频深阅读则是另外一种情况:能否聚拢核心编辑和作者群,拥有畅销版权内容是制胜的法宝。与今日头条风格相异,红杉所投的另一家阅读类企业看书网,在内容上更为见长,其CEO王亚涛是一位编辑记者出身的创业者。

  移动阅读现有的直接盈利模式,一个是广告,一个是付费阅读。对于资讯类产品,人们已经习惯了免费阅读的模式,主要依靠广告的营收。移动互联的环境中,用户体验排在首位。广告如何才能不影响用户的体验,是移动广告商和移动阅读运营者们都在考虑的问题。以前的互联网广告形态就多存在阻碍实现的问题,用户体验欠佳。而移动广告面临屏幕小、展示位有限等客观制约,对广告展示的形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此外,基于用户行为数据推送的个性化广告甚至互动广告将会成为趋势。良好的用户体验会使用户形成更大的粘性。随着个性化推送的实现,广告的有效性和转化率逐步提升,移动广告的市场体量会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对移动深阅读来说,随着2009年中国移动的介入,培养起了付费习惯和一批付费用户。通过手机话费支付的用户,促成了看书网等移动阅读公司的盈利。若能进一步解决支付的便捷性、安全性问题(中国信用体系的建立等)和盗版问题(出于对价格的敏感,用户可能选择直接阅读免费的盗版读物,压缩了正版电子书的付费空间),该领域还能获得进一步的增长。

  以更长远的视角,依托深移动阅读内容平台对版权的掌控,衍生品收入未来可能成为另一收入来源。以经营原创作者作品版权的方式,从出版渗透到下游的游戏和电影等环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