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icron – 庄闲棋牌官网官方版 -199IT //www.otias-ub.com 发现数据的价值-199IT Thu, 19 May 2022 09:27:28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4.2 Nature:重磅!Omicron正在加速结束新冠,Omicron突破性感染增强疫苗免疫力 //www.otias-ub.com/archives/1438511.html Thu, 19 May 2022 09:27:28 +0000 //www.otias-ub.com/?p=1438511 新冠病毒,通常通过呼吸道感染人类,并造成呼吸系统和人体各个器官的损伤。自2019年底首次爆发至今,新型冠状病毒仍在全球肆虐,对世界经济、社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随着新冠病毒的大规模流行,新的病毒突变株不断出现,Alpha、Beta、Gamma、Delta、Omicron等,其中一些突变株具有更强的感染能力或更强免疫逃逸能力。

目前全世界最关注的当属Omicron突变株,Omicron变异病毒正在全球掀起另一波腥风血雨,国内疫情升温,多城遭重新封锁。

2022年5月18日,美国加州大学格莱斯顿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 Nature “期刊发表了一篇题为” Limited cross-variant immunity from SARS-CoV-2 Omicron without vaccination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表明,在接种疫苗的人中,Omicron突破性感染增强了疫苗引发的免疫力,这意味着,Omicron或许正在加速结束新冠大流行。在未接种疫苗的人群中,感染Omicron可以诱导针对Omicron变体体液免疫反应,但不能对其他变体产生广泛的保护

在该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原始毒株、Delta、Omicron在过度表达人类ACE2的转基因小鼠中感染,通过鼻内感染,检测小鼠的症状。

研究发现,Omicron感染的小鼠症状较轻,与原始毒株和Delta不同,Omicron在受感染动物的肺部和大脑中复制水平较低,导致轻度疾病,促炎细胞因子表达减少,肺内T细胞活化减少

感染Omicron症状较轻

为了确定三种毒株感染诱导的体液免疫反应,研究人员在感染后7天从小鼠收集血清,并测试了对病毒的中和效率。

正如预期,来自未感染小鼠的血清在整个过程中没有表现出中和作用。

来自原始毒株感染小鼠的血清,有效中和原始毒株,较小程度中和Beta和Delta毒株,但对Omicron无效。

相比之下,Delta感染小鼠的血清有效中和了Delta、原始毒株、Alpha,以及较小程度中和Omicron和Beta。

然而,来自Omicron毒株感染小鼠的血清,只能中和Omicron,不中和其他变体。

此外,这些结果已在未接种疫苗的患者中证实。在10名未接种疫苗的Omicron患者中,血清只能中和Omicron,不中和其他变体。在11例未接种疫苗的Delta患者中,血清对Delta中和效率最高,其次是原始毒株,并较小程度中和Alpha、Beta、Omicron。

值得注意的是,在接种疫苗的人中,Omicron、Delta突破性感染对所有毒株的中和滴度都很高,甚至超过了辉瑞疫苗第三针诱导的中和滴度

Omicron、Delta突破性感染增强疫苗免疫力

结果表明,Omicron、Delta突破性感染可以增强疫苗的免疫力,从而引发一种新的“混合免疫”,对多种变体有效。

总之,在接种疫苗的个体中,Omicron感染有效地增强了疫苗引发的免疫力,增强其他变种的中和作用,Delta感染也会在接种疫苗的个体中引发广泛的交叉变异中和,该研究支持在未来的疫苗中加入基于Omicron和Delta开发的疫苗,可广泛的预防变异。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2-04865-0

来自: 医诺维 

]]>
柳叶刀:超百万人研究揭示Omicron住院风险降低59%,但这一年龄段除外… //www.otias-ub.com/archives/1408459.html Wed, 23 Mar 2022 16:19:54 +0000 //www.otias-ub.com/?p=1408459 自2021年11月下旬在南非发现Omicron(B.1.1.529)以来,这一新冠病毒变种在短短5个月席卷全球超过133个国家,成为当下流行的主要毒株。

尽管前期的一些研究表明,与Delta相比,Omicron引起的疾病症状较轻,然而我们还需要更详尽的数据来了解Omicron的传播对公众健康的影响。

近期,英国剑桥大学Tommy Nyberg教授团队发表于柳叶刀的一项大型全国性研究,收集了2021年11月至2022年1月间英国本土超过100万名新冠感染患者数据,以目前“最毒”的新冠病毒Delta毒株为对照,深入分析、比较Omicron与Delta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免疫状态的人群感染的严重程度,包括就诊、住院治疗及死亡风险的变化。

1516702名新冠病例中,有1067859名Omicron感染者和448843名Delta感染者,其中有5983名(1.3%)Delta感染者及102957名(9.6%)Omicron感染者属于再次感染,也就是说,就算之前感染过新冠病毒,也有再次感染的风险。(再感染定义为:在90天或更久之前感染过新冠病毒)

在感染的严重程度方面,与Delta相比,Omicron感染者整体的就诊风险降低44%(HR 0·56, 95% CI 0·54–0·58),感染后14天内住院风险降低59%(0·41, 0·39–0·43),感染后28天内死亡风险降低69%(0·31, 0·26–0·37)。

但如果细分到每一个年龄段的感染者,就会发现20-69岁的Omicron感染者就诊、住院、死亡风险降低的幅度是越来越大的,70岁之后稍有上升,但与Delta相比还是降低了50%以上的。

只有一个年龄段例外,那就是0-9岁的儿童,在他们身上,Omicron感染导致的就医及住院风险(adjusted HR 1·10, 95% CI 0·85–1·42),并没有低于Delta。

尽管在研究中没有给出儿童感染者的死亡风险的数据,但有研究表明:0-4岁儿童不管在Omicron还是Delta阶段,死亡率都是非常低的,在住院期间只有0.5%的儿童是死于新冠感染(来自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于3月15日发布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周报》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eekly Report)。

在疫苗保护方面,疫苗对Omicron的保护效果要低于Delta,特别是那些只接种了一针或两针的人群,尽管如此,和未接种者相比,第三针加强针的接种依然能为Omicron突破感染者提供70%的保护效果(mRNA疫苗)。

疫苗对Omicron的保护效果减弱了,而Omicron感染者就诊风险、住院风险及死亡风险和Delta相比却下降了,恰恰证明了是Omicron本身的毒性减弱才导致上述风险的下降。

此外,除了接种疫苗能够让体内产生新冠抗体,曾经感染过新冠病毒的人体内也有一定的抗体产生保护作用。研究发现,既往感染新冠的人,再次感染Omicron后,住院风险降低了45%(0·55, 95% CI 0·48–0·63),死亡风险降低了82%(0·18, 0·06–0·57),相当于打两针阿斯利康腺病毒载体疫苗或一针辉瑞/Moderna mRNA疫苗的效果。

图注:和未接种者相比,接种疫苗对Delta毒株(红色)和对Omicron毒株(蓝色)的保护效果。左:阿斯利康腺病毒载体疫苗 右:辉瑞/Moderna mRNA疫苗

这项研究是目前最大的Omicron及Delta的比较研究,证实了和Delta相比Omicron的毒性明显下降,但这种下降在0-9岁的儿童身上并不显著,一方面可能是Omicron的高传播性导致未接种疫苗的儿童就诊风险和住院风险增加,另一方面,和之前的毒株相比,Omicron主要感染上呼吸道,儿童气道较小,症状更明显,就诊和住院概率更高。

保护孩子免受感染,除了给适龄儿童接种疫苗,家庭成员及周围的人也要“应接尽接”,有数据表明:比起父母一方接种甚至零接种,在父母双方都接种疫苗的家庭中,幼儿感染新冠的几率要低得多。孕妇接种新冠疫苗也能够保护新生儿免受感染。

研究还指出:虽然疫苗对Omicron的保护作用下降了,但是接种加强针仍旧能显著降低住院风险和死亡风险。

最后,尽管Omicron和Delta相比毒性下降了,但只要病毒还在传播和进化,就有可能出现高传播高毒性的毒株, 就像如今席卷各地的奥密克戎变异株BA.2亚分支,世卫组织根据丹麦的疫情数据进行测算,该亚变体比BA.1的传染性增加了30%,传播性和隐匿性都更强。

3月18日,世卫组织发言人Tedros Adhanom Gebreyesus 在日内瓦告诉记者,正是受到BA.2肆虐的影响,在经历了数周的确诊病例下降之后,全球报告的COVID-19病例再次增加,特别是在亚洲部分地区。目前国内吉林、山东、浙江等地也报告了BA.2的消息,防疫稍有松懈可能要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

参考资料

[1] Nyberg T, Ferguson NM, Nash SG, et al.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risks of hospitalisation and death associated with SARS-CoV-2 omicron (B.1.1.529) and delta (B.1.617.2) variants in England: a cohort study [published online ahead of print, 2022 Mar 16]. Lancet. 2022;S0140-6736(22)00462-7. doi:10.1016/S0140-6736(22)00462-7

[2]Post LA, Lorenzo-Redondo R. Omicron: fewer adverse outcomes come with new dangers [published online ahead of print, 2022 Mar 16]. Lancet. 2022;S0140-6736(22)00514-1. doi:10.1016/S0140-6736(22)00514-

[3]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2-03-omicron-hospitalized-young-children-delta.html

[4]Marks KJ, Whitaker M, Agathis NT, et al. Hospitalization of Infants and Children Aged 0-4 Years with Laboratory-Confirmed COVID-19 – COVID-NET, 14 States, March 2020-February 2022. MMWR Morb Mortal Wkly Rep. 2022;71(11):429-436. Published 2022 Mar 18. doi:10.15585/mmwr.mm7111e2

来自: 生物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