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多年以来Foursquare虽然进入人们的视野中,但是却一直没有成为主流。最近也有传闻说Foursquare公司的估值达到了7.5亿美元,这么一个小小的签到类应用,凭什么值7.5亿美元?
本文中的出自Quora网友Adam Feldman之手,谈及了Foursquare在广告投放、线下转换率、移动盈利、用户体验、中小企业服务支持方面的优势,如果Foursquare能够继续做大做强,俺么7.5亿的估值也太低了。
有意图的社交广告
首先,在Facebook和Twitter上的广告根据用户的兴趣和个人信息来决定,对用户非常友好,用户也比较喜欢。如果用户刚巧对某一产品或者服务感兴趣,这样的广告是非常成功的。另一方面,Google搜索这一类有意图的广告根据用户的搜索结果投放广告,Google这样的有意图广告成功率也非常高。
Foursquare的“探索”功能趋势用户去发现很的地方。结合用户的购买意向和个人资料,探索功能可以用来做大量的广告。比如说用户已经厌倦了附近的咖啡店,Foursquare就会提示他附近还有一家他没有去过的咖啡店,这样的有意图广告的成功率远远高于Facebook、Twitter、Google的广告。
线上到线下转化率
通过打卡和数据收集,商家可以查看他们在Foursquare上做的广告线下转化率到底有多高。
比如一家披萨店在Foursquare上投放了1000次广告,最终可以吸引XXX人来打卡签到并进行打折消费。这样就可以进行一下简单的计算,转换率为XXX/1000X100%商家可以得知自己广告的效果。
结合上述“探索”功能,获得极高的线下转换率不是问题。
许多年来线下商家一直都希望知道他们所做的广告转化率到底有多高,通过Foursquare他们就能清晰地知道这一数字。
移动盈利
许多网评人士都非常关心Facebook、Twitter能否在移动领域盈利。很明显,肯定会盈利,但是Facebook可能不是在移动领域赚到钱最多的企业,因为Facebook缺少目前移动领域最激动人心的功能:地理位置定位。同时也存在线上线下转化率不清的情况。
Foursquare肯定完全通过移动领域加地理位置定位来盈利,其意图性广告和转化率跟踪能力都超过其他任何一家进入移动领域的企业。Foursquare在移动领域超过Facebook、Twitter、Google是“妥妥的”事。
Foursquare是中小企业营销利器
本地化企业在数字化营销和消费者获取上很难取得巨大的进展。他们的生意不复杂,消费者大都是当地的居民,靠网上宣传并不靠谱。网络上那些营销工具对于他们来说太复杂,效果也不尽人意。
如果Foursquare可以将他们的产品和服务尽量简化、设计精美、易用,Foursquare完全可以抢滩本地化中小企业营销市场。而且Foursquare可以看得见的“投资回报率”(即上文所说的线下转换率)将成为它抢占市场的最大“噱头”。
潜力人口数据
Foursquare拥有的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优势资源就是匿名人口数据。我认为各大品牌和零售想都会非常喜欢这一数据,他们可以在这些数据中发现究竟是什么人来经常光顾他们的商店,以此来制定相应的宣传策略。Foursquare的匿名人口数据对于任何企业来说都非常有用,关键在于Foursquare愿不愿意卖数据。
今年夏天Foursquare发布了温度超过60华氏度时人们去冰激凌店签到的数量。我认为,到目前为止20亿次签到数量形成的数据库还可以做更多更多地事。但是关键的关键还是在于Foursquare愿不愿意卖数据。
出色的用户体验
Foursquare这个应用很有意思,而且让人上瘾。我和身边的许多好友都是用它,使用时间比Twitter和Facebook还要长。
不仅仅是因为这个应用好玩,它也非常实用。娱乐推荐、新店探索、评价信息,这都比评论网站Yelp做得好。
优秀的执行力
毫无疑问,Foursquare内部有一大批出色设计人员、产品研发人员、工程师和商业团队。
Foursquare与美国运通卡开展支付合作、与超级碗开展宣传合作,足以说明其市场运营能力强悍。
Foursquare应用的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给消费者用户体验也丰富多彩。
大市场与大问题
本地化市场是一个大市场,也是一个大问题。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能够解决。
本地化广告、消费者获取、忠实消费者计划都能产生巨大的市场,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家企业能够对这一市场进行有效的开发。
而Foursquare所面对的就是这么一个本地化市场,它很有可能是第一家获得成功的此类企业。
Foursquare的未来
2000万活跃用户,这还远远不够,Foursquare还需要加入更多功能,加强原先的功能,待到用户数量达到2亿,才能形成规模效应。
Foursquare还需要给商家和中小企业提供数据分析工具。除了忠实消费者这一终端群体,商家这一终端群体也需要给予相应的支持。
Foursquare潜力巨大,不能只是在互联网历史上“签个到”而已。
社交问答网站Quora是硅谷的最受人关注的创业公司之一。有一种观点认为,这个高度灵活、功能强大的问答网站将在不久的将来完全取代维基百科。
实际上,除了一个庞大的信息数据库,Quora还可以向用户提供更新、更相关的内容,将来吸引更多用户访问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同时,4亿美元的估值也体现了华尔街对它的认可程度。
那么,Quora究竟凭什么取代维基百科?
首先,Quora能向用户提供更新、更相关的内容,这让科技界人士羡慕不已。这也没什么好奇怪的,毕竟Quora的创始人曾经供职于Facebook。无论何时访问Quora,用户几乎都能看到与他们的问题相关,或是感兴趣的内容。
其次,Quora拥有一个庞大的信息数据库,从科技公司到监狱生活,话题几乎无所不包,这与维基百科非常相似。虽然维基百科在这方面做得也不错,但是它缺乏一个挖掘新内容的有效机制。维基百科之所以在创立早期表现突出,是因为它上面的每一篇文章都会有许多链接,可以让用户读到更多相关内容,从而让他们流连忘返。
第三,就内容品质而言,维基百科难以赶上Quora的发展速度。根据维基百科发布的报告,该网站的编辑人数2007年达到最高峰,此后增长就陷入停滞,去年甚至开始下降。
Quora的运行机制是:当你关注一些话题时,Quora的引擎会自动抓取与你的问题相关的答案。而答案的排名可以根据用户投票上下浮动,最受欢迎的答案最为显眼。
尽管如此,Quora的算法仍然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有时你会发现答案所获得的投票只有1到5张,但它仍然与你的问题相关。因此,Quora的内容搜索引擎是其最大的财富。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Quora的流量与维基百科相比仍然相形见绌,但是它后劲十足,增长稳定,未来不可限量;而维基百科的增长已陷入停滞,被Quora取代并非不可能的事情。
本文编译自BusinessInsider
这类UGC的内容在解答我们的日常问题上面很有作用,但是UGC的模式也使得这类网站对于一些专业级的问题可能回复无力。比方说我该怎么选择学校?为什么应该选择这所学校而不是另外一所,诸如此类特别专业的问题。
作为对用户需求的回应和对现有问答网站不足的改进,专业知识问答网站Quora类脱颖而出,和传统的UGC问答网站过分依赖UGC不同的是,Quora更依赖于专业人士对知识的贡献。
正在视频领域,UGC逐渐让位于专业视频内容一样,问答网站也在发现这样的改变。Quora和其他问答网站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孕育了一批各个领域的专家,比如医生,经济学家和博士,以及其他行业内部人士。通过信用排级系统和可靠的群体智慧系统,Quora给出的针对问题的答案往往都比较深刻和洞察。这点上要远远优于维基百科和雅虎问答那里直接提供事实信息的问答网站。
Quora的流量增长非常迅猛,来自Media Metrix的数据显示在过去一年该网站的流量几乎增长了300%,在6月份达到150万的访客规模。说明市场对该网站提供的价值的认可。
但有趣的是Quora的流量并非来自人们对其品牌的认知,Quora这个名字也并非家喻户晓。通过分析Quora的搜索数据发现,使用该词汇进行搜索的用户几乎寥寥无几。显示出Quora这个品牌在互联网网民中认可度低。
那么Quora流量增长的背后是啥?没错,答案是搜索
目前搜索占了Quora流量的50%,和其他索引类的网站一样,Quora能够回答高难度的问题,这使得搜索引擎将Quora的内容在相应的搜索里面拍的很高,并带来了较好的反映。通过使用comScore的Search Planner发现,前往Quora的自然搜索点击量在过去一年增长非常迅猛。
虽然目前Quora仍然没有wiki和yahoo问答那般强大,但他无疑提供了针对难回答问题的专业解决方案。但其过分依赖搜索也让其陷于不利的地位。中国的知乎显然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2012年7月30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自推出以来就受到媒体热捧的Quora如今风头不再,不过,公司的流量势头不减,去年Quora的流量增长率为350%,其中有50%的独立访问量来源于Google搜索。
Quora是一家问答平台,帮助用户解决Google搜索引擎胜任不了的高端复杂问题。因为汇聚了各个领域的精英和CEO用户,所以比起Yahoo Answers,它所提供的问题答案又上了一个很大的台阶。近几个月来,Quora的宣传攻势逐渐减弱,但是流量势头却不减当年。事实上,Quora还处于迅速发展的成长期,去年Quora的流量增长率为350%。而Google是其主要的流量推手。
虽然Quora品牌认知度还没有大到足以成为用户提问的首选之地,但是Google作为其流量的主要入口,为Quora带来了很多用户,占到Quora总流量的50%。市场调研机构comScore搜索分析师埃里·古德曼(Eli Goodman)解释道,“搜索引擎会索引到Quora的内容来回答那些复杂的问题,这样,越来越多的搜索用户会点击相关链接进入Quora,不断回访,并把优质答案链接到其他地方,这些操作算作是基于问题相关性为Quora所进行的“投票”,然后这能不断地帮助改善Quora自然搜索排名。”埃里·古德曼把Quora发展壮大的原理和不断成长的原创网络节目市场做了类比,就像是Hulu和YouTube二者为了抢占市场就必须得提供更多原创的优质视频节目一样。他的论据是,一个存在的市场必须有优质、高价值的内容作为基石,也就是必须得对“复杂信息需求”作出回应。
从2011年6月到2012年6月,Quora一年内增长率为350%,如今每月的独立访客达150万。在完成B轮融资5000万美元之后,Quora团队搬入了新的办公室,员工数量更是增长到原先的四倍,达到150名员工。Quora一名联合创始人评价,“两年内发展已经够快了。”
Quora早先是技术达人的天下,在2011年初,技术性话题占了排名前20话题中的一半,不过,如今Quora话题已经变得越来越多样化了。然而,Quora的品牌形象依旧微弱。“当输入Quora进行搜索时,与Quora相关的关键词搜索组合几乎就没有,也就意味着它的品牌认知度还不够深入人心,” 埃里·古德曼如是说到。
虽然Quora可能不像Wikipedia那样广为搜索用户所知,但是,人们仍然可以通过强大的Google搜索技术来到Quora找到答案。
需要提醒的是,所有这些数据都来自互联网的搜索结果,包括旧新闻、Quora问答以及科技博客。因此也不保证与官方数据没有出入,但是欢迎补充和指正。
创业公司转让的内容包括所有的技术组合、人才以及所有用户。如果按照获得每个用户的成本计算,在收购Instagram的交易中,Facebook为3500万Instagram用户每人支付了28美元。下面图表中所有收购案中,此项平均值约为92美元。
相比之下,Aardvark(555美元每个用户)或Jaiku(240美元每个用户)收购案更像是为技术或人才而为之。1999年雅虎对Broadcast.com的收购案中每用户花费成本最高,几乎达到1.1万美元。十倍于排第二位的雅虎对Geocities的收购案,以至于上面的柱状图都没办法把它画出来。
正是这一点让人觉得此项交易存在泡沫,因为在这笔交易中获得每个员工的成本完全打破记录,Instagram的13个员工平均每人至少能分到7500万美元。不过有消息称他们的两位创始人拥有其中的5亿美元,所以平均每人能拿到多少只具有对比意义。
该项对比的亚军是YouTube收购案,2006年Google花2400万美元收编了67名YouTube创始员工。在此项中,平均每个员工的收购成本约为300万美元。
虽然有人指出,这正是有泡沫的表现。但安迪却认为,这只能说明Instagram应用架构具备难以置信的可扩展性。即使为一夜暴增的百万新用户提供服务支持,工程师也只需完成很少的额外工作。
也就是说,优秀的应用架构使得这个Instagram无需过多的人员维护,但这并不能成为低估它本身价值的理由。
此项对比可以对效率进行很好的对比。对各位来说,Instagram是那种理想中的社交网络 — 用户多,员工少。平均每位员工可服务207万用户,如此高效,怎能不出类拔萃。
每位员工服务用户数量第二多的是OMGPOP,他们开发出了目前为止增速最快的移动应用 — Draw Something。仅仅用了50天时间用户便增至5000万,平均每位员工服务87.5万用户。
此项效率最低的两家公司是问答服务Aardvark及消费者服务巨头Zappos,每个员工分别服务的平均用户数为1800名和3400名。
相较而言,该应用系统的效率更出色:具备大规模的承载能力,却只需非常小的工程量。从每位用户的收购成本来看,Instagram收购案不存在估值泡沫;虽然每位员工的收购成本看似很高,但考虑到员工及系统的效率,也不成为对其低估的理由。
因此,采用这种评估方式的结论就是:Instagram收购案中估值不存在泡沫。当然,可能你采用更专业的评估方式得出的结论与此相悖。那也没有关系,此处只是抛砖引玉,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Via:picsays
Quora自2010年11月至2011年11月的访问流量表现
Yahoo!Answers(雅虎问答)自2010年11月至2011年11月的访问流量表现
2010年11月-2011年11月雅虎问答和Quora每月访问量比较
2010年11月-2011年11月雅虎问答和Quora每月访问量比较
Quora的产品设计注定了其是一个面向技术人士的小众网站。我们会考虑,对于技术人士而言,以下三个因素是否延续了Quora的理念:
在Quora中,这三个要素会自我驱动强化;如果你是第一次访问Quora的非技术人士,对你来说,Quora或许不会有太大的价值。让我们来看数据吧:
从一个30个样本的答案中,我们对形成高参与度(在Quora的投票及感谢)的因子进行了分析。虽然这只是一个小样本,但也可以起到投石问路的作用。
样本的输入数据(数据与答案是否会被阅读有关)包括当前问题的回答数/得票数(包含所有答案),问题的之前的阅读量、关注数,以及该问题是否与我们的专长领域相关;
输出指标(社区对我们的答案的回应)包括问题的得票数/评论、在回答问题之后阅读量、关注数的增长。
1: 选择好的问题是成功的一半
用以下的2×2表格,我们发现如果我们回答了热门的问题,我们会获得更多的投票和评论。平均来讲,在高浏览的热门话题中回复和在低浏览的热门话题中的回复,前者的投票数是后者的3倍(2.6比0.9)、前者的评论数是后者的4倍(0.4比0.1)、所带来的流量方面前者更是后者的14倍。简而言之,在Quora人们更关注技术。
反应社区参与度的“问题受欢迎度”矩阵
图中关于坐标轴的定义:
读: 在我们回答问题前该问题的浏览数。中位数为130,高于130为高,反之为低。
写: 在我们回答问题前 该问题的回复数。中位数为3,高于3为高,反之为低。
为进一步揭示这一差异对Quora回应的偏差,我们从30个样本回答中得到了以下的表格。简而言之,87%的浏览量和57%的投票集中在20%的问题上。
问题/浏览量/投票数集中度
2: 问题的质量是关键,但如果你选择了一个“性感”的题目例外
我们从我们的样本中对投票数量以及回答的数量的相关系数进行了计算。我们发现以下两个指标在统计学上对获得投票有着显著关联,即答案的长度以及该答案的浏览量。
回答的长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越是深思熟虑、长篇大论的回答越有机会获得更多的投票,而浏览量对投票数的关联也与“热门话题获得更多投票”的观点不谋如何。
3: 回答者的声誉/身份很重要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获得投票数最高的回答是一个与风险投资相关的问题,这恰恰是我的工作。在所有样本中,我们每个回答平均获得1.7个投票。而Reed Hastings的回答平均只有19个字,但每个回答的平均投票数是109.8,而我们每个回答平均要写上220个字。
下面的图表提供对一些Quora“名人”进行了调查,他们的一言一行在Quora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虽然我们得30个样本并不算多,但它却对Quora的未来发展提出了一些有意思的问题。Quora现在给人的印象只是面向技术用户的一个小众市场(包括国内的知乎,无他,如果知乎想服务所有用户,那和百度知道就没什么区别了。),其逻辑如下:
转自:http://www.leiphone.com/can-quora-cross-the-chasm.html
艾瑞咨询认为,美国三大问答网站用户年龄结构主要分布在25-44岁的原因在于,美国此年龄段人群正处于青壮年,热衷探索新知识,接触新领域,生活中和工作中产生的疑问较多,因此他们对于问答类网站的需求也较高。
转自:http://web2.iresearch.cn/77/20110914/149895.shtml
Compete还发现,Quora的用户图谱和其他站点不一样,Quora上面,年龄在25-34岁之间的用户比例更高。
Quora的用户不仅年轻,而且还富有,Compete发现27%的用户年收入在10万$,相比之下,Answers.com和Ask.com的用户分别只有17%和18%。这个比例也比互联网用户中富人的比例要高9个百分点。
Experian Hitwise 2011年2月的调研发现,受过高等教育,以及未来高等教育潜在群体是Quora用户的重要人群,将近16%来自主要的大学城市,9.69%来自富人区。
搜索是目前Quora的最大流量来源,这表明Quora在谷歌的搜索结果中是比较可信的网站。